海納百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教育實踐(劉性仁)
2024年4月「馬習二會」提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張,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長李義虎表示,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將此作爲主題,共收到80餘篇論文。(圖/達志影像)
中華文化論壇是北京大學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不管兩岸情勢再怎麼艱鉅,經費再如何拮据,十年來,論壇規模有大有小,不變的是對於中華文化內涵的研討與實踐的初心,增加學理與歷史藝術文化交流,北大發揮文科重點高校的社會功能,也參與兩岸文化交流與學術交流的行列。
根據中華文化論壇組委會負責人、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先生時,提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主張,第十屆論壇將此作爲主題,並獲得參會者的積極響應,共收到80餘篇論文。論壇主題和分議題的研討,有助於增強臺灣同胞的認同感和中華文化自信,有助於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於以中華文化復興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有助於拓展新時代兩岸交流合作的視野和格局。
十年來,來自大陸官方和民間支持,中華文化論壇並未間斷,且事後會集結成冊,留下了中華文化研討的印記。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始終以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同胞心靈契合爲宗旨,在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圍繞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增進同胞情感,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年來,論壇取得系列研討交流成果,並受到有關方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兩次入選兩岸十大交流新聞,一次入選兩岸關係十大新聞,已成爲兩岸文化交流領域的重要品牌。一個由高校主導的學術文化論壇十年如一日,實屬不易。
來自臺灣的林中森董事長在開幕致辭中對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隆重舉行表示祝賀,並高度肯定論壇在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和華人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並對其舉辦盛況深爲感嘆。他強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脈綿延至今,璀璨奪目。臺灣同胞的祖籍絕大部分源自大陸,都是炎黃子孫,文化同根,歷史同源,血脈相連,本屬中華民族共同體。九二共識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基石,殷盼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締造現代中華盛世福境。
對於第十屆主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幾個必不可缺的概念,包括民族認同、文化自信與共同的價值觀。其中民族認同強調全體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包括對中華文化、歷史、語言等方面的認同。文化自信的內容則包括提倡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至於共同價值觀,指的是促進全體中國人共用的價值觀念,如愛國主義、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等。從這些概念來出發分析中華民族復興。
對於大陸當局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大陸新時代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主軸線,也是深刻總結國內外民族工作的經驗教訓,同時,洞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趨勢,更取得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的成果。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然後建立起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以及命運與共等重要的共同體概念。
至於如何鑄牢呢?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教育普及、交流合作與政策支持來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教育層面上透過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手段,加強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教育,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了解和認同這一共同體意識。此外,藉由促進交流合作,鼓勵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互相瞭解與尊重,增強民族凝聚力。更可以透過政策支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民族融合和社會和諧,以保障各民族平等,開創和諧的發展環境。
然而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挑戰也不少,不外乎就是各民族差異性,在多民族國家中,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和利益矛盾可能會成爲挑戰。需要通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另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外來文化的影響可能會對本土文化造成衝擊,這也需要平衡開放與保護本土文化。故兩岸同胞都需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岸同胞應當常來常往,積極推動兩岸交流,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強信任,促進心靈契合。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搖籃,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做好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總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透過教育、宣傳、政策支持和實踐,來實現全體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深刻認同和共同發展的願景。北京大學十年來圍繞中華文化主題,針對環境的變化與需求,進行深入的研討與探索,多了理論的創新與方法的講究,相信這十年來發展的點點滴滴,都將成爲中華文化研究的珍貴史料。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