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王小帥風波 臺北電影節之反思(沈政男)

臺北電影節取消對王小帥的評審邀請。(圖/中時資料照)

一年一度的臺北電影節已經找好大陸導演王小帥擔任評審團主席,但因爲有人在網路匿名爆料,說他與另一名大陸年輕導演胡波的自殺有關,證據就是一張簡體字截圖顯示,身爲監製的王小帥曾在私訊上痛批評胡波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並要求片長由4小時減爲2小時,而引起網路譁然,連「臺北電影節怎麼找中國導演當評審?根本是中國臺北電影節!」這樣的言論都出現,主辦單位只好趕緊撤換人選。

這件事是這樣,兩個層次,一是胡波的死到底跟王小帥有沒有關係?另一是爲什麼要找王小帥來當評審團主席。

第一個問題就是當今臺灣公民論壇最常見的網路公審,想要藉由網路爆料來找回自己認定的正義,殊不知如果證據不夠充分,這樣的行爲本身就是一種霸凌。

自殺的成因是多重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的生命力基本上有一個韌性,絕對不能因爲在自殺過程裡出現了某個事件,就簡單歸因於那個事件「逼死」了誰。

更何況所有對話,必須放在當事人之間的關係裡看待,不同關係之下,同一句話在當事人聽起來就會有不同感受,但,爆料者知道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嗎?

這類疑似霸凌的事件,在臺灣社會最相近的例子是高中生疑似因爲學校不當管教或師長霸凌而自殺,須知在評估的過程裡,必須經過仔細與確實調查,而不是僅憑一些蛛絲馬跡就此認定。

這件事最進步的作法,應該是由大陸的演藝組織或相關官方單位,以職場霸凌的理由調查原委,問題是職場霸凌不要說在大陸,連在臺灣,都沒什麼人知道或重視怎麼處理啊。

有人質疑,爲什麼要找王小帥這位大陸導演來當臺北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道理很簡單,問題是他們不見得聽得進去:臺灣自己已經沒有大咖導演了!

我曾說臺灣除了半導體,沒有國際品牌,有人就回嘴說,喔,有,腳踏車有!市佔率世界數一數二!

嗯,是啊,你也可以說,臺灣的臭豆腐與蚵仔麪線,全世界市佔率數一數二!有打入國際!

臺灣公民論壇就是這樣,起鬨與胡鬧已經成了常態,難怪會有「臺北電影節成了中國臺北電影節」這樣的言論。

臺灣在198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裡出現三大國際名導:侯孝賢、楊德昌與蔡明亮,他們是真正世界級的大導演,將會在影史留名。李安當然也是國際大導演,但好萊塢對他的栽培與影響比較大。

國際三大影展,坎城、柏林、威尼斯,臺灣上一次在裡頭得到一個夠稱頭的獎項,是什麼時候的事了?2015年,侯孝賢的《聶隱娘》,得到坎城影展,不是最佳影片,而是導演獎。

至於三大影展的最佳影片,臺灣上次得獎,已經是1994,蔡明亮的《愛情萬歲》,30年前的事了。

30年前。

你說,難道臺北電影節要找蔡明亮來當評審團主席嗎?當然只好到大陸找人,而王小帥得過坎城影展銀熊展,國際上也知名,可以增添臺北電影節的知名度與說服力。

不然你看,前幾屆的臺北電影節找誰當評審團主席?只有當地影人啊。

王小帥不當臺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對他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損失,反倒是臺北電影節少了一個國際名導的參與。

最近有人說,臺灣怎麼沒有國際級劇作家與文學家?

當然有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楊德昌的《一一》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已名列影史百大電影,更不用說侯孝賢影響了無數國際導演。

臺灣曾經有國際名導,但現在,如果這樣大家胡亂指控與起鬨,讓意識形態繼續幹擾市場生態,不要說電影,其他文創,甚至其他產業,都不會有什麼光明的未來。(作者爲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