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純粹化臺灣 陳柏惟與範云何不帶頭改名?(夏學理)
立委 陳柏惟。(圖/翻攝自 陳柏惟臉書)
在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自9月展開的同時,爲遵循《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規定,立法院於議場內安排了閩南語、客語的「口譯」人員,並於上9月27日進行首次「試辦」。孰料當天,即發生立委陳柏惟批評國防部長邱國正「明明聽得懂閩南語,卻裝作聽不懂」,還說邱國正「鴨霸」的「口疫」事件。
隔日適逢教師節,立法院發佈新聞稿表示:該院於9月27日依法首次「試辦」國家語言通譯服務與設備提供,立委陳柏惟乃申請在國防外交委員會上首次使用。然或因新制度上路前「溝通未足」,引起陳柏惟委員與國防部邱國正部長間,針對質詢使用語言的爭論。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於是表示,將「暫緩」執行通譯服務,加強「溝通」後再行,以實現該院推廣多元語言及母語使用的美意。
由首日的「試辦」隨即滋事引發「口疫」,到隔天的立法院火速以「溝通未足」爲由,斷然決定「暫緩」執行「國家語言」通譯服務,立法院好似忘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是由該院於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且自2019年1月9日 公佈施行。再溯其源,該法早自2007年2月2日即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首次提出全文共12條。其後,再於2017年7月3日,由文化部再次提出全文共16條。前後歷程近15年,立法院的「溝通未足」四字,好似在直接嘲諷《國家語言發展法》之「國家語言尊榮感、國家語言生活化、國家語言學習力、國家語言應用力」的「溝通未足」!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4條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第3條定義:「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羣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易言之,無論是華、閩、客、原住民……等語言一律平等。」如此,方符合「尊重國家多元文化之精神,促進國家語言之傳承、復振及發展」之立法意旨。
基此,立委陳柏惟批評國防部長邱國正「明明聽得懂閩南語,卻裝作聽不懂」,顯已歧視、限制、侵犯了國防部長邱國正的「自然語言」使用權。至於立法院的「溝通未足」之說,是否反凸顯了「多元語言的存在,不僅沒有促進溝通,反滋生事端」的可預見之集體風險?
臺灣已策定在2030要成爲「雙語」國家,明(2022)年8月1日起,教育部又將要依《國家語言發展法》第9條第2項之規定: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國小、國中,以及高中等各學校一年級開始實施後三年,施行「國家語言部定課程」。據此已可想見,始自立法院的「溝通未足」窘況,將會如何的在臺灣遍地開花!
至於立委範雲的強烈主張中央研究院改換其外語名稱一案,雖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無關,但該案畢竟涉及「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的法定名稱。由於Academia Sinica(拉丁文)自1928年起,即是中研院的法定外語名,自有其絕對之百年品牌價值。其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一樣,兩者之誕生名,與「臺灣」並無直接相關。而當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自1925年10月10日起即已聞名於世,未知範雲是否也打算想堅持改名一下?
其實,若真想「純粹化」臺灣,則不妨由陳柏惟與範雲帶頭,從此改名爲Tan Pik-i 和Huan Hun,如果他們沒有因此深化「溝通未足」的問題,則「雙語」國家臺灣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纔可能有機會真正擁有「國家語言尊榮感、國家語言生活化、國家語言學習力、國家語言應用力」!(作者爲臺師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