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系”雷神科技北交所IPO:核心產品市佔率第三 依賴外協加工生產

(原標題:“海爾系”雷神科技北交所IPO:核心產品市佔率第三 依賴外協加工生產)

6月28日,新三板企業雷神科技(872190.NQ)北交所IPO申請獲受理。本次發行底價爲32元/股,在不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本次發行數量不超過1666.67萬股,且發行後公衆股東持股比例不低於公司總股本的25%。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度,雷神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6.42億元,同比增長17.21%;實現淨利潤7773.43萬元,同比增長27.94%,基本每股收益爲1.55元。

公司表示,本次IPO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投向品牌升級及總部運營中心建設項目、產品開發設計中心建設及硬件產品開發設計項目、償還銀行貸款、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閱招股書發現,雷神科技近三年業績增速較快,在國內電競筆記本電腦及臺式機市場排名居前。

不過,公司仍然存在較強的外部依賴,自產產品去年才投產,而且目前佔比較小。

海爾有子初長成

官網信息顯示,雷神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海爾集團“人單合一”模式下投資孵化的明星創客公司,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公司主要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外設及周邊(顯示器、鍵盤、鼠標、耳機等)。

目前,公司已形成“雷神(THUNDEROBOT)”和“機械師(MACHENIKE)”兩大高性能專業化計算機硬件品牌以及主要面向商用辦公和國產信創場景的“海爾”(Haier)計算機硬件品牌體系。

研發實力方面,近三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爲6778.16萬元、7546.42萬元、1.11億元,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爲3.24%、3.35%、4.18%,研發費用佔比基本保持穩定。

截至2021年末,公司擁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並組建了一支由90名研發人員構成的產品研發團隊,研發人員佔比26.63%,共擁有112項已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外觀設計專利70項。

股權結構方面,公司控股股東爲蘇州海新。後者爲海爾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同時海爾集團還通過間接控制海立方舟持有公司2.22%的表決權。也就是說,海爾集團合計控制公司38.01%的表決權,爲公司實際控制人。

據海爾集團公衆號消息,“雷神”出自創客成員李寧、李豔兵之手。

2013年7月,3名創客成員從3萬條用戶對筆記本的抱怨中,找到了十項用戶痛點,並根據網友喜好註冊新品牌“雷神”,首批500臺遊戲本在三天之內銷售一空。

同時,在資源方面,海爾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雷神取得初步成功後,青島海爾FU平臺主動與其進行對接,在搭建官網、運行方式、專業知識普及等方面給予了幫助。

把雷神科技“扶上馬”,海爾集團不忘“再送一程”。

記者發現,報告期內,公司向關聯方(主要爲“海爾系”公司)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合計金額分別爲1257.64萬元、1.33億元和2.72億元,佔當期公司營收的比例分別爲0.6%、5.91%和10.29%。

不難看出,2020年、2021年,公司向關聯方的銷售金額及佔比顯著上升。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這與其2019年向關聯方海爾深圳收購“海爾”品牌計算機產品經營權一事有關。

據悉,海爾計算機產品包括部分面向政府、企業客戶的國產化信創電腦、海外教育電腦等,公司專業化計算機硬件產品主要面向個人消費者,因此在受讓上述經營權初期,公司缺乏上述業務運營經驗,因此通過關聯方對外銷售。

其中,公司向海爾深圳及海爾智能互聯主要銷售國產化信創電腦產品,向海爾香港及海爾智慧教育主要銷售海外教育電腦產品。因此關聯銷售金額及佔比在2020年及2021年有所增長。

雷神科技表示,隨着公司上述業務運營經驗的積累、相關銷售團隊於2021年底完成組建,自2022年開始,公司獨立開展“海爾”品牌計算機產品的境內銷售,並積極對接海外經銷商,預計未來關聯銷售規模將逐步降低。

一邊是海爾的大力扶植,一邊是自身的不斷髮力,“年輕”的雷神科技得以迅速躋身行業前列。

根據QY Research研究報告數據,2020年度,公司在國內電競筆記本電腦及臺式機市場的銷量份額達到8.87%,位列第三,僅次於聯想、戴爾;銷售收入份額達到7.83%,位列第四,僅次於聯想、戴爾和惠普。

業績方面,報告期間,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0.91億元、22.54億元和26.42億元,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12.42%;淨利潤分別爲5676.18萬元、5936.09萬元、7604.81萬元。

但是,如何維持上述增長態勢,對於雷神科技而言也一個考驗。

記者發現,2021年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較2020年末大幅增加3.73億元。近三年,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爲3.53億元、3.16億元和6.89億元,佔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爲35.75%、35.03%和58.06%。

公司表示,2021年存貨激增主要是由於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爲應對上游原材料供給短缺風險,原材料和庫存商品的備貨規模相應有所增長;二是由於英特爾在年底推出新一代CPU產品,爲準備2022年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新品的上市工作,公司對CPU、硬盤、內存等核心原材料的備貨金額增長。

相較於前兩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則反映出銷售端的壓力:“爲應對下半年‘雙十一’等大型電商促銷活動,公司進行了較多的筆記本電腦成品備貨,但相關促銷活動熱度和銷售情況低於預期。”

繞不開的外協依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報告期內,公司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外設及周邊的生產環節主要通過委託專業外協生產廠商完成。

具體來看,2019年、2020年,公司產品生產均採用外協生產模式。直到2021年8月,公司纔在東莞設立子公司雷德科技,從事部分工藝簡單的臺式機及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組裝生產。

2021年,公司自產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產能5萬臺,產量3.82萬臺,產能利用率76.48%,產銷率84.61%。在自產模式下,公司以用戶需求爲導向,採取靈活生產模式,最終實現整機訂單交付。

雖然自產產品有了量的提升,但公司仍存在較強的外部依賴。

報告期內,公司採購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主要原材料採購總額分別爲10.27億元、12.52億元和15.11億元。其中主要採購產品爲CPU、屏幕、內存、硬盤、顯存和芯片組等,佔比共計達到97.6%、95.23%和87.45%。

外協生產模式方面,對於主力產品筆記本電腦,公司主要採用核心零部件自購發料至代工廠商加工生產的模式。

一般來說,供應鏈部門將核心零部件交由外協廠商,後者按公司產品方案及預測訂單需求完成整機生產,加工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公司向外協廠商支付的價格中,包括委託外協廠商採購的原材料費用及生產加工費用。

此外,部分產品定位面向低端市場、使用硬件以低端通用型號爲主的筆記本電腦,公司將產品方案及質量性能標準提供給代工廠商後,由其根據要求備料生產,加工完成後公司向其採購產成品並按照標準進行規格及質量驗收。

而對於臺式機、外設及周邊產品,公司將產品方案交付供應商,由供應商自主備料或使用公司提供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公司向其採購產品成品,採購價格由雙方協商後確定。

據招股書,公司通過供應商考覈體系篩選符合標準的外協生產廠商,洽談確定合作意向後簽訂採購框架協議、質量保證協議及售後服務協議,由供應鏈部門負責對接,進行訂單下達及跟蹤。

然而,雷神科技選擇了外協,質量如何保證?核心技術在生產時由供應商使用,是否存在技術外泄等風險?

對此,雷神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嚴格把控外協廠商生產質量,通過簽訂質量保證協議、分階段按批次驗收等方式進行質量控制。

但公司亦表示,“如果未來出現核心技術或產品機密泄露的情況,即使公司藉助司法程序尋求保護,仍需爲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將給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新產品的研發帶來不利影響。”

那麼,雷神科技的外協廠商都是誰?

招股書顯示,2021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原材料及外協加工供應商)分別爲英特爾、藍天電腦、三諾電子、廣達電腦、京東方。而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實際控制人海爾集團也位列其中,分別爲雷神科技第一、第五大供應商。

此外,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佔比分別爲71.22%、69.56%和62.69%,供應商集中度較高。

對於供應商集中的問題,公司解釋稱,專業化計算機硬件供應鏈格局較爲集中,行業內具備相關能力的工廠以廣達電腦、藍天電腦等大型代工廠爲主。原材料方面,公司CPU、屏幕等核心原材料的技術門檻和壁壘很高,行業內僅有少量供應商具備生產能力,以英特爾、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爲代表。

至於報告期內向海爾集團採購的相關問題,公司表示,隨着2020年以來原材料採購業務的逐步獨立開展以及2021年起獨立開展售後服務,公司報告期內向關聯方採購商品或接受勞務的金額及佔比顯著降低。

近年來,擬IPO企業的外協生產情況一直是監管審覈的重點之一。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外協爲主的企業,其業務完整性、外協定價的公允性、外協成本和自身成本差異、企業核心競爭力、外協廠商的合規性都值得關注。

記者還注意到,當前雷神科技上市募資需求較爲“迫切”。隨着公司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公司流動資金需求逐漸增加。報告期各期,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892.76萬元、-1.95億元和-7.06億元。

雷神科技直言,若不能有效加強資金管理,統籌安排項目資金的收付,加強應收賬款的回收,併合理利用商業信用進行付款安排,可能造成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大幅波動,給公司帶來經營風險和償債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