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國軍陷入「不對稱作戰」迷思(譚傳毅)
指揮官心智活動所產生的不對稱手段,可以理解爲「謀略」,是「人」(指揮官)的謀略指導作戰,而不是武器指導「人」作戰。圖爲陸戰隊官兵持雙聯裝刺針飛彈武器系統。(軍聞社)
近年美國各級官員呼籲國軍購買打造不對稱戰力所需武器,對抗中國更強大的軍力。一時之間,不對稱作戰呼聲甚囂塵上,只要採購了新武器,言必稱不對稱作戰,而且把重點放在武器方面的不對稱作戰。然而,誤解可大了。
不對稱作戰的重點不在於武器
本文反對把不對稱作戰的重點擺在武器之上,因爲基於「矛盾原則」,任何新技術或新武器都會遭遇反制性武器,歷史已經太多案例,例如飛彈與反飛彈、潛艦與反潛、坦克與反坦克武器、雷射與反雷射、衛星與反衛星等等。
今天你認爲的不對稱武器,明天就會變成一堆廢鐵,根本不叫做「不對稱作戰」。武器與技術進步與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例如海軍聲稱潛艦是不對稱作戰武器,那麼無人潛艇之於有人潛艦呢?無人機之於坦克是不對稱作戰武器,那麼雷射武器之於無人機呢?只要把重點擺在武器技術之上,不對稱作戰遲早都要破產。
本文所要強調的是指揮官心智活動所產生的不對稱手段,我們可以把這種心智活動理解爲「謀略」,是「人」(指揮官)的謀略指導作戰,而不是武器指導「人」作戰。現在臺灣的狀況就是如此,只要掌握了武器諸元,每個人都可以發表對於戰爭的看法。
戰爭裡面有一個法則永遠不會變:集中優勢兵力擊敗對手。如何在被動與劣勢環境中,還能集中優勢兵力,這纔是重點。
單靠武器無法制勝
西方國家軍隊特別是美國,非常仰賴先進的技術和武器裝備,並且堅信軍事技術的進步能夠改變戰爭進程。
事實上,先進的軍事技術的確讓美軍在戰鬥方面無往不利,即以阿富汗戰爭爲例,美軍幾乎贏得了每一場戰鬥,但是卻輸掉了戰爭;在越南或伊拉克戰場也是如此。套句大陸軍事用語「主觀能動性」,儘管在軍事上俄軍的進展不如預期,但是普丁在軍事上的主觀能動性絕對強於澤倫斯基,例如撤出基輔。
如果澤倫斯基也能夠掌握戰場上的主觀能動性,就會下令烏軍追擊俄軍;此時的俄軍遠不是「窮寇」,追之可也。烏軍若能贏得一場戰鬥也好,都能激勵士氣。普丁敢撤出基輔,澤倫斯基卻不敢追擊,這就是主觀能動性高低之別。能夠具備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掌握戰略主動。
不掌握主觀能動性的澤倫斯基必然處在戰略被動的位置,講直白的,所謂的戰略被動就是坐着捱打。俄烏戰爭無論打多久,烏克蘭都不會是贏家,否則就沒有必要區分戰略主動與戰略被動了。戰史上,長期處於戰略被動還能贏得戰爭的實在沒有,除非他能在關鍵時刻化被動爲主動扭轉戰局。澤倫斯基絕不是這種人!
呼喚西方國家救援是一回事情,國內戰事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再怎麼說,國內戰事還得靠自己解決,眼睜睜看着俄軍一會兒在頓巴斯、一會兒在馬立波、接着又指向奧德薩,馬上5月9日還可能迎來一場惡戰,戰事完全掌握在普丁手中,澤倫斯基怎麼會是贏家呢?
最重要的是,單靠西方國家的武器支援無法改變戰局,因爲澤倫斯基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怎麼使用這些武器,雖然他的俄羅斯對手的戰略素養也不怎麼樣。看着這些二流人物硬碰硬的惡鬥,真令人嘆息。
國軍「不對稱作戰」的虛僞
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國軍多年來努力的方向,就是朝不對稱作戰在發展,我們不能做軍備競賽,但假如敵人來了也要抵抗。」
「抵抗」這個名詞說明了幾個事實:第一,和烏克蘭一樣,和共軍硬碰硬。硬碰硬的結果當然是武器與人命的消耗,但是在我方實力明顯不如共軍的情形之下,率先消耗殆盡的必然是臺灣。而戰時本島被封鎖,外援無法進入,軍民只能坐以待斃。
第二,放棄主動。要遂行不對稱作戰,在組織方面就必須是「不對稱的」。長久以來,國軍習慣於獨立作戰,外島打外島的、本島打本島的、五大作戰區各打各的互不救援。如果不是如此,每次國軍救災時(例如中部救災)爲何沒有看到北部與南部作戰區兵力馳援?
在平時無法以救災名義鍛鍊部隊機動作戰,做到一地有事四方來援,在戰時就更不可能看到「常山之蛇」:擊首而尾至、擊尾而首至、擊中而首尾皆至。本島、外島以及各個作戰區只能坐着捱打,最多就是徵召後備兵力填充戰場遂行陣地戰與巷戰,其它實在沒招了。
第三,缺乏謀略。謀略是個高度「人」的因素,爲要增加「人」的因素,國軍就必須全面鑽研解放軍攻臺的戰術戰法,不可片面或截斷研究,然後形成國軍的應對之術,最後纔是考慮武器的問題。若不如此,國軍就無法形成心智上的謀略應對,只能依靠武器,而武器又是最不靠譜的。
集中優勢兵力之謀略
謀略是個高度「人」的因素,是人的思想與物質戰力的整合。「人」的力量是指智慧、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物質戰力是指所掌控具體的資源,例如武器、後勤、財力等。有了「人」的謀略,纔可能正確使用武器。
目前國軍過度相信武器的效能、而不重視「人」的謀略,自認可以寡擊衆;但想要謀略以寡擊衆,就要具備以寡擊衆的精神力量與物質戰力,光只有物質戰力是不夠的。所謂以寡擊衆就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在某個決定行方向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儘管整體上敵衆我寡,但在決定行方向卻是我衆敵寡。這需要高度「人」的因素介入,也就是謀略。
由於謀略的介入,國軍得以集中兵力提前進入決戰位置、形成局部優勢,這纔可能造成「不對稱」的效果。有了基本作戰構想,接下來再確立所需武器裝備。
現在本島防衛態勢是分兵多處,這是個極佳的防衛態勢,只要能夠把分散在五個作戰區的兵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集中到決戰位置,而不是獨立作戰,大勢還可爲。否則,光是分散而不集中,最後難逃被分割圍殲的命運。
結論
不對稱作戰的精神在於「變」,以我們的「變」來應對敵人之「不變」,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而不陷入被動。
漢光38號演習「圖上兵推」部分即將開打,主要是磨練用兵與計劃能力。我們迫切希望國軍能夠做一個SWOT分析,找到自己的強項、弱項、機會、威脅,認真的提出問題與解決方案。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