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中高齡憂鬱症患者 僅1成獲得有效治療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臺灣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約2成7,且最終僅11%患者獲得有效治療。(王家瑜攝)
憂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儘管臺灣屬於高收入國家,但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約2成7,遠低於歐、美、日本等高收入國家;且最終僅11%患者獲得有效治療。該研究也顯示,女性、已婚、教育程度高、參加社交團體活動或社交休閒活動者的人,接受憂鬱症治療的比例較高。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將成爲2030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指出,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不一樣,就像是下雨天和颱風間的差異,當出現心情低落、沒胃口或暴飲暴食、失眠或嗜睡、負面思考,甚至出現自殺念頭,症狀持續2周以上時,可能是罹患憂鬱症。
爲加強憂鬱症防治工作,衛福部邀請國內憂鬱症專家共同合作,探討影響憂鬱症照顧指標的因素,由吳其炘擔任計劃主持人。他指出,過去研究分析臺灣憂鬱症盛行率結果很分歧,從0.8%到21.2%皆有,本次研究結合量表和健保資料庫合併估算,臺灣全年齡憂鬱症盛行率爲16.3%,相當於全臺有200到300萬人罹患憂鬱症。
吳其炘指出,憂鬱症患者發生衰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6到2.9倍,死亡率也是一般人的2到3倍,憂鬱症患者的照護急需重視。但該研究指出,50歲以上中高齡憂鬱症患者中,僅有27%尋求治療,最終僅11%患者最終獲得有效治療;相較之下,歐美、日本等高收入國家就醫率皆超過4成。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女性、教育程度高、退休或無業、有運動習慣、社會團體、社交休閒活動者,接受憂鬱症治療的比例較高;而喪偶/離婚/分居/未婚、有飲酒習慣,則是未就醫危險因子。該研究已於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Lancet Regi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吳其炘指出,就醫率低是憂鬱症照護的主要瓶頸,治療的原因在於對憂鬱症認知不足,或是擔心被污名化,並提出4大改善方向。首先是增加憂鬱症篩檢,例如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國健署成人健檢等,專業民間團體亦有提供評估量表,供民衆自行填寫;其次是提升精神健康識能;第三是運用遠距醫療;最後是增加社區支持。
他補充,目前國內僅開放遠距心理諮商,而疫情期間開放遠距醫療方式,僅限病情穩定者,對於初診病患還不適用,但未來和政府持續努力下,相信可以利用遠距醫療來提升就醫率,讓很多不敢進精神科診所的人,也可以獲得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