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上篇):青年袁隆平

加鹽注:上週承諾了本週五發關於袁老的文章。由於這周特別忙,很遺憾只完成了一半,恰好寫完袁老參加工作之前的時期。

爲免大家等得着急,我把這部分定爲上篇,起名爲“青年袁隆平”,先發出來。下篇還在寫,要下週才能發出。十分抱歉,對不起大家了。

專門研究牛人

何加鹽第 177 次爲你加鹽

1952年,大學時期的袁隆平/圖源:袁隆平口述自傳,湖南教育出版社

1929年6月,28歲的林巧稚從北平協和醫科大學拿到醫學博士學位,留在協和醫院當了婦產科醫生。

兩個月後的七月初九(公曆8月13),林大夫如同往常一樣在產房忙碌着,又一個小嬰兒從她手裡降生。

她一絲不苟地在出生腳印卡上寫上:

Baby yuan Hsing Lieh (袁興烈的小孩)

Aug,13,1929 (1929年8月13日)

Wt. 3680 gm (體重3680克)

(注:括號內中文爲何加鹽所加)

出生卡第二聯用中文寫着小孩的名字:袁小孩。第三聯簽着醫生的名:Lin。

兩個偉大的靈魂,以這樣一種方式相遇。

在當時的林大夫眼中,這個名叫“袁小孩”的小嬰兒,也許和她已經接生和還將接生的其他5萬多個嬰兒沒什麼不同。

但若干年後,人們將傳頌袁小孩的另一個名字:袁隆平。

1

袁隆平的先祖本是普通農家。到曾祖那輩,因太平天國戰亂,無意中發了一筆橫財,由此開始經商,逐漸發展成江西省九江府德安縣望族。其家中老宅是當時德安縣城第一大宅,名曰“頤園”,袁隆平小時候還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現舊址猶存,已被闢爲“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

一個人和一個家族的命運,有時候往往和一個偶然機會有關。袁家就是如此。

由於有了錢,袁家子弟終於有機會棄農讀書,第二代就有人中了舉,那就是袁隆平的爺爺袁盛鑑。在辛亥革命後,袁盛鑑曾當過江西省議會議員和海南文昌縣縣長,在德安這個小地方,也可以算是一方大人物了。

袁盛鑑的兒子袁興烈也非常爭氣,考取了南京的東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回鄉當了縣裡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後來在平漢鐵路局任職。

抗戰開始後,袁興烈積極支援抗日,傾其家財,與開鋼鐵廠的朋友陳子善一起籌措了500把大刀,送給西北軍將領孫連仲的大刀隊。孫連仲既念其情,復憐其才,便聘其爲自己的秘書,授上校級別。

袁隆平的母親名叫華靜,出身於鎮江富戶,曾就讀於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會講流利英文,喜歡看英文版的哲學書,尤其喜歡尼采。她在安徽蕪湖當老師期間,與小三歲的東南大學中文系學生袁興烈認識,不久後結婚,先後生下五子。袁隆平爲第二子。

由於時局不寧,袁興烈與華靜被迫東奔西走。他們的奔波,從五個孩子的名字都能看出來:在天津生下大兒袁隆津,北平生下二兒袁隆平,江西生下三兒袁隆贛,德安生下四兒袁隆德,湖南生下五兒袁隆湘。

甚至由於長期的混亂,袁隆平的出生年份都被家人以及他自己記錯,一直都寫成是1930年。今天的各種官方與民間資料,都是記錄的這個年份,直到袁隆平的出生證明被翻出來,袁老和家人才發現弄錯了。但是那時袁老已經八十多歲,也就將錯就錯,不再改了。

媽媽華靜與袁隆津、袁隆平(懷抱者)/圖源:袁隆平口述自傳,湖南教育出版社

由於父親非常忙,所以袁隆平小時候主要跟在母親身邊,母親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她常常會帶着孩子們學英語,給他們講故事。她對袁隆平的敦敦教導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博愛,要誠實。

這句話,袁隆平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1936年,袁隆平7歲,袁興烈在漢口工作,華靜帶着孩子們到漢口和他團聚。袁隆平上了平漢鐵路局子弟小學扶輪小學。

當時的武漢尚未淪陷,而鐵路局又是高薪部門,所以袁家在這裡過了一小段時間的太平日子。有時候他們會全家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給小小的袁隆平以深深的震撼。電影裡描述了這個一個場景:推開窗子,外面就是果樹,伸手就能摘到香甜的水果。

扶輪小學也組織學生們去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裡花果滿園,宛如天堂。這幅田園景象,一直到袁隆平七八十歲時,還清晰地記得。

到漢口不久的一個週末,華靜帶着孩子們去周邊出遊,專門領他們拜詣了一個叫“神農洞”的地方。當時正值秋收剛結束,遠近農人紛紛來酬謝神農。這幅場景,也給袁隆平以心靈的震撼。

也許正是這種種經歷,埋下了一顆小小種子,讓袁隆平在13年以後報考大學專業時,不顧父母反對,堅持選擇了農學。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日後,中國人民會把他稱爲“當代神農”,他的去世會被人形容爲“農神歸位”。

2

在漢口的太平日子沒過多久,日寇的鐵蹄從華北不斷往南,漸漸逼近了武漢。從1938年1月起,日機開始對武漢三鎮輪番轟炸。到夏秋之際,武漢已經是戰場最前沿,一座繁華大城,幾成地獄。

袁家被迫逃難,前往重慶。一家人僱了一條船,由四個船伕划着,由武漢走長江、穿洞庭、溯沅江,擬從湘西入重慶。

此時,華靜肚裡懷着五弟,已到孕期第8個月。如此情況下攜兒帶女,坐着小木船,經歷着長江“驚濤拍岸”的大浪和洞庭湖“檣傾楫摧”的波濤,一路艱辛,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經過二十多天水路,到達了湖南桃源縣,即將登岸之時,袁隆平不幸落水,差點淹死,還好被船伕救起來。這一次大難不死,也讓袁隆平下定決心要好好學游泳,日後成爲游泳高手。

桃源,是陶淵明筆下的勝境,千百年來中國人心目中美好的寄託。但是對袁隆平一家來說,這裡又是另一段磨難的開始。鬼子的飛機從武漢一路追過來,在桃源縣扔下無數炸彈。袁隆平一家躲在一座拱橋下,逃過一劫,但是也目睹了無數人間慘狀。

那火光沖天、屍橫遍野、滿地哭嚎的景象,讓9歲的袁隆平深深銘記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要想不受別人欺負,我們中國人必須強大起來!”

到桃源後,由於華靜即將臨盆,一家人暫時居住下來,等待華靜生產之後,再做打算。袁隆平在湖南澧縣的弘毅小學上學。

幾個月耽擱下來,就到了冬季的枯水期,船已無法通行,而走陸路又聽說湘西土匪兇悍,只好又另僱船折回長江,由宜昌坐輪船去重慶。

洞庭湖和長江的風波,又重新經歷一遍,加之小船要沿長江而上,何其之難。整整一個多月,一家人才抵達宜昌,這年的除夕夜都是在小木船上度過的。

千辛萬苦到重慶後,還沒安定下來,日寇對重慶的大轟炸又開始了。“五三”“五四”大轟炸,袁家都經歷了,萬幸家人都沒有出事。

此時,袁興烈在第二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工作,袁隆平進入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這裡離嘉陵江很近,他很快在江裡學會了游泳。

剛學會游泳的人,癮頭都是非常大的,袁隆平恨不得每天都泡在水裡。當時敵機時不時過來轟炸,學生們必須進入防空洞躲避,而袁隆平則偷偷溜出去游泳,有時還拉上弟弟一起。

敵機呼嘯着從他頭上經過,離得近時,都能看清飛行員的樣子。每當這時,袁隆平就會深吸一口氣,潛到江底躲避。

可想而知,這種行爲有多麼危險。袁興烈聽說後,就拿着望遠鏡往學校這邊看,剛好看到袁隆平帶着弟弟去游泳,氣得他冒着滿天的炸彈追出來,把兩兄弟拽回去,狠狠地揍了袁隆平一頓。

在重慶待了4年後,人們早已經習慣了躲警報,日子還得照常過下去。

袁隆平讀完了小學,先是在重慶復興中學和贛江中學各讀了一段時間,後來轉學到博學中學(原爲武漢名校,因戰事而遷到重慶)。

他在博學中學待了4年半,是整個求學生涯中待的時間最長的一所學校。其中初中階段在重慶,高中時由於抗戰已經勝利,隨學校搬回了武漢。

由於偏科厲害,他的成績一般,尤其是數學比較差。最好的是英語,這是媽媽在他小時候打下的底子,不用學都能考高分。另外,有一項成績他一定是全校第一,那就是游泳。他曾經得過武漢市游泳比賽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績。

高二下半年,由於袁興烈到南京工作,袁隆平轉學到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現南京師範大學附中),一直待到南京解放前夕。

3

1949年4月,隨着“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袁興烈作爲國民政府僱員,舉家撤到重慶,正值高三的袁隆平也提前畢業,回到重慶。

當時,共產黨已經解放了大半個中國,國民政府治下的大學已經沒有幾所。袁隆平就近選了在重慶的相輝學院,就讀農藝系。

入校沒多久,重慶就解放了。後來該校經院系調整,合併組成了西南農學院。於是袁隆平入學時是國民黨治下的相輝學院農藝系新生,畢業時卻是新中國治下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生。

袁隆平的大學成績也一般,根據西南大學校史館陳列的他大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國文64分,植物學65分,普通化學60分,農場實習67分;稍好一點的是地質學88分、農業概論88分、氣象學84分;最好的是英文93分。

但是袁隆平的特長不是考試,而是有自己的思考。當時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偏向蘇聯,大學教科書也採用了大量蘇聯教材。在遺傳育種學上教的是蘇聯的米丘林、李森科那一套,而把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定爲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說。袁隆平認爲孟德爾和摩爾根的更符合科學,便在農學老師管相桓的指導下,自學了孟德爾和摩爾根的理論。正是這樣,纔有了日後的雜交水稻。

在學業之外,他每天和同學一起學小提琴,有空就去游泳。學校旁邊的嘉陵江成了他的游泳池。有一回,他聽說一個同學在江裡失蹤了,便沿江遊了幾十公里尋找,後來才聽說這位同學被江底石頭卡住了腳,不幸去世。袁隆平爲這事痛惜很久。

1952年,袁隆平憑藉游泳實力,參加了西南地區第一屆人民體育大會,拿下了川東區(當時四川劃分爲東南西北四大區)的游泳冠軍。如果決賽拿下前三,他將被錄取成爲專業的游泳運動員。

不過在成都參加決賽時,他犯下了所有去成都的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貪戀成都美食。

與我們每個去成都的外地人一樣,袁隆平也吃得拉了肚子。最後比賽只得了第四名,無緣專業運動員。

今天回顧歷史,我們可以說一聲:感謝成都小吃!雖然你們毀了一個游泳健將的運動生涯,但是卻留下了一代農學大師的未來。

除了游泳以外,還有一件事也差點讓袁隆平的命運發生分叉。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國家急需飛行員。袁隆平經過重重選拔,成爲最終的入選者,進入了空軍預備役。

在出發的前一天,袁隆平戴着大紅花參加了歡送晚會。結果,歡送會剛開完,學校就接到通知,說他們不用去了。

原來,朝鮮戰場戰況已經緩和,國家決定,不用把當時還非常寶貴的大學生送上戰場了。

有時候,個人的命運和歷史的進程,就是這樣被偶然事件所決定。如果袁隆平成了空軍飛行員,也許我們會多一位戰鬥英雄,但是會少一位“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7月,袁隆平大學畢業,面臨分配。

當時,大學生都是由國家安排工作,但是個人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袁隆平在志願表上填寫的是:“願在長江流域工作”。

此前,他年輕的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都在長江流域度過,從九江到武漢,到重慶,再到南京,最後回到重慶……

但沒想到,最後他被分配去的,不是上面所有這些城市,而是一個名叫“安江”的小地方。

華靜陪着袁隆平,用臉貼着地圖,手指順着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羣山之中的那個小點。

華靜嘆了口氣,對袁隆平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紅色標記處爲“安江農校”位置/圖源:百度地圖

袁隆平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見袁隆平《媽媽,稻子熟了》)

1953年秋,袁隆平一肩揹着行李,一肩揹着小提琴,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安江農校。

一代傳奇,將在這裡拉開帷幕。

(上篇完)

下篇會寫到袁老研究雜交水稻的經歷,他的愛情和家庭,他的榮譽與夢想,他的生前身後名等,會比上篇更加精彩。預計還是週五發出,敬請期待。

主要參考資料:

【1】袁隆平口述自傳(第二版),袁隆平口述,辛業芸訪問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袁隆平的世界,陳啓文,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