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舉行李登輝學術研討會 學者:國防改革對政黨輪替提供安定基礎

國史館提供

國史館今天舉行李登輝學術研討會,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認爲,李登輝的國防改革,對政黨輪替提供一定安定基礎,當時建構的國防力量,迄今仍是國防主力,這是李登輝留給臺灣的最大遺產之一。臺北教育大學教授蘇瑞鏘指出,李登輝常以「寧靜革命」自詡,1990年國是會議則可作爲「寧靜革命」的經典註腳。

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7月27日及28日兩天,在國史館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發表19篇論文,領域橫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國防、憲政改革與政治文化。

政治大學教授薛化元指出,解嚴之後,李登輝在總統任內推動的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有空前的貢獻。臺灣的民主化改革,與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政策或是定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說,基本上,李登輝試圖透過國統會的成立與國統綱領的擬定,思考對中國大陸政策的定位,一方面避免激化臺灣內部的統獨爭議,另一方面則建構及追求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對等關係,並以此減少中國大陸經濟、社會對臺灣磁吸效應的擴大。

而透過與中國大陸方面直接的接觸,薛化元認爲,特別是秘密溝通管道的建立,有助於李登輝總統對臺海兩岸關係基於情報的有效決策,維持臺灣政經情勢的穩定。以1995、1996年的中共軍事演習爲例,這些互動,除有效避免擦槍走火,也對李登輝透過情報有效安定臺灣局勢,起了相當的作用。

東京大學特任研究員黃偉修表示,李登輝由於事先並沒有與行政院相關部會討論,就推出戒急用忍,導致了行政院內部出現混亂,雖然最後是由李登輝親自協調,政府內部,但部分當時的官員對此有所批評。

但他說,大陸在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之後,透過「以商圍政」、「以經促政」的方式在三通等問題上對臺灣施壓。此時李登輝決定推動具有彈性的戒急用忍政策,不僅是有危機處理的意涵,也是蔣經國政權推動對大陸的交流以來,臺灣當局第一次對投資大陸的問題進行管理的措施。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指出,1988年李登輝接任總統,在12年的執政裡,國防體制的改革和對外軍購的積極非常明顯。在他任內,臺灣對外軍購金額一度居世界前列,而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任用文人出任國防部長、推動「精實案」等等,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他認爲,李登輝的國防改革,不僅真正落實瞭解嚴、在這段時期安然度過第三次海峽危機,更對之後的政黨輪替提供了一定的安定基礎,而當時建構的國防力量,迄今仍是臺灣國防的主力,這是李登輝留給臺灣的最大遺產之一。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蘇瑞鏘指出,1990年3月爆發三月學運,李登輝順勢召開國是會議,其間獲致不少重要共識,然人們對國是會議的評價相當分歧。爲了結合在野勢力,李登輝先在總統府會晤民進黨主席黃信介與秘書長張俊宏,接着特赦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罪與刑。

他表示,雖然面臨許多困難,李登輝還是努力克服,順利完成國是會議,由此展開往後十年的憲政改革,其中不可忽視李的政治的謀略與宗教信仰的支持。對於90年代的政治改革,李登輝常以「寧靜革命」自詡,1990年的國是會議正可作爲「寧靜革命」的經典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