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後 需開民間國是會議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國慶一個小鏡頭饒富趣味:前總統馬英九一入座,就抓起椅側的紙袋埋頭「尋寶」起來。我的敏感是,他在找「中華民國」!

因爲今年的國慶文宣,英文只有Taiwan National Day,沒有出現Republic of China。媒體還在文告中算出蔡總統只有3次提到「中華民國」,卻有46次提「臺灣」,另外3次提到「中華民國臺灣」。

媒體斤斤計較這些做什麼?只因「臺灣」與「中華民國」二者的關係存在着政治貓膩。中華民國是國名,卻在1949年10月1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它於當年12月9日遷到臺灣來,與臺灣產生「寄生」而後「共生」的關係。1971年10月24日它被迫離開聯合國,到2022年的今天,全球只剩下弱小的14個國家承認它,更別說一碰到中國大陸,「中華民國」就無影無蹤。

至於臺灣,自古以來就叫臺灣,即使北京當局今天也這樣稱呼它,別無他號。奇怪的是,中國可以稱臺灣爲臺灣,全世界也都如此,但當臺灣人稱臺灣時,卻要被帶上「臺獨」的帽子。

我覺得金門人最幽默有趣,金門模範街形象商圈的左右兩旁,一邊掛中華民國國旗,一邊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讓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觀光客看得津津有味。我心頭閃動,如果北京天安門和臺北總統府廣場也可以出現這幕,兩岸還需大動干戈嗎?

蔡英文總統今年國慶文告最經典的一句是:「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的選項。」蔡總統喜用掉弄玄虛的語法,直白地說就是:「兩岸不應該選擇戰爭。」

問題是,全國男女老少已經面對日益明顯,來自中國及美國的「兵戎相見」,尤其裴洛西議長來訪後,兵戎相見已經變成「新常態」了。海峽中線不見了,國防部長也警告,只要有實體的航空器,或航海器進入我們的領海或領空,國軍可自衛反擊。

好在蔡總統那天終於說了一句最直白有力的話:「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我們也願和北京當局,尋找雙方可接受的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方法;這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但什麼是「雙方可接受的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方法」?她將如何讓北京願意負起「共同責任」?卻未說明。或許她認爲那是2024年以後的事吧。就像非核家園,她設定以2025年爲目標,反正卸任了。但她卸任,臺灣可得永續存在。

一個國家,兩種國號,前後任總統各唱各的調。一條國歌,歌詞少有人記完整,更多的人根本不知歌詞的意思。更別說一談起國家定位,統獨對立,藍綠爭辯,吵吵鬧鬧幾十年,沒有一位總統敢面對,想解決。

家和萬事興,國和天下平。總統不做,咱們臺灣的主人大家一起來做吧,就在中共二十大開過,美國國會選舉及臺灣地方選舉結束之後,但願朝野能來一次大合作。  (作者爲前副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