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有爭議纔有票房

(圖/本報系資料照)

政治在臺灣早已成爲一種「三餐配飯」的劇碼,白天的新聞是最初整理每日食材,午後、晚間各家政論節目涌出的則是正式菜色端上飯桌。從這個角度看,羅智強宣佈參選桃園市長,造成國民黨內一陣喧囂晃動,其實也就是食之無味的國民黨,終於有了點可以「入口睜眼的酸辣口味」,沒有到什麼黨內分裂程度。

這一路朝向年底地方大選,任何參選者如今都有酸澀坎坷。因爲無論藍綠白,眼前關鍵是要先通過「黨內提名」,但國際上俄烏戰爭和國內暴衝的疫情數字,大大分散了人們對臺灣政治話題的興趣注意,任何選舉拚命衝刺造勢動作,大衆若非「看不見」就是「沒感覺」!

以這次民進黨屏東縣長提名人選的「空前熱鬧」,三雄羣起的激烈競爭最終並沒有翻盤民調,仍是「現任優勢」的勢力覆蓋結局。這意味着儘管今年選舉明顯到處「新人輩出」,卻註定了「出頭不易」!地方上幾乎都是隻能拜票肉搏戰,新人的形象與訴求完全難以切入全國輿論觀瞻。

最近電視政論節目的「擁擠程度」也令人咋舌!除了原有的名嘴和學者,大批新加入了退役將領爲主的「軍事專家」,以及早先紅過一輪的「疫情專家」,連帶還有想盡辦法、透過人脈關係偶爾擠進的各縣市「民代參選人」。許多原先媒體曝光度甚高的藍綠「民代名嘴」,幾乎也被擠壓了通告空間,致使連「立委」也都要假扮專家每天分析烏克蘭戰情與軍事武器性能,才能讓自己的「臉蛋」保有一席之地!

過去通常是「政治議題」的重要性擠壓其他,如今媒體新聞取材均改以「眼球吸睛」判裁,一段車禍畫面或一起街頭衝突絕對會播出,但事涉花蓮、屏東的地方政治秘辛角力反而乏人問津。社會大衆透過媒體所建構的「政治認知」,處在一種相對疲乏無感的狀態,這也造成「政治慣性印象」成爲最核心的資產!有利於現任者或執政者的局面,不利於新人突圍競爭。

如今雖都說是社羣網路的「空戰」影響深遠,但空戰的本質具備一種破碎性,比較適合最初的「挑起戰端」,或者議題燃燒之後的「趁勝追擊」!選舉作爲一場正規戰,終究需要主流輿論「鍍過一層目光」,政治影響力才能由虛轉實。

尤其觀衆透過政論節目與其單聽內容議題,許多時刻其實更傾向對政治人物上上下下「品頭論足」!因爲政治話題已經是一種「菜色」,政治人物當然也是被品嚐的「盤中飧」,特別是對於某些有緋聞、爭議、瑕疵的政治人物來說,「記住當下」等同「遺忘過去」,只要能繼續曝光就等同不斷洗白,這也是除了「遠離目光焦點」之外的另一種政治生存術。

這也凸顯,羅智強的表態參選與朱立倫的強力阻止,形成的「酸辣張力」反而幾乎是好事!羅智強聲稱「戴好鋼盔了」,藍營內部之餘更多是綠營側翼的奚落攻擊,子彈叮叮咚咚,鋼盔上演奏出的恰是吸引媒體主流輿論目光的「政爭奏鳴曲」。

說來那個「和樂融融的國民黨」,如今的社會大衆尤其年輕人連「瞥一眼」的興趣也沒了吧!對抗黨中央強行逆出的羅智強,應該會比小英摸摸頭賞賜的綠營任何人,更讓年輕中間選民「有點感覺」!只要最後提名輸贏定了就好好團結,國民黨眼下有爭議纔有票房,年底地方大選之前還需要更多破格引人的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