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新突破 探秘“星辰大海”再添利器

(原標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新突破 探秘“星辰大海”再添利器)

央視網消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設備之一——行星際閃爍監測望遠鏡即IPS望遠鏡,5月10日順利通過工藝測試,正式建成。

IPS望遠鏡由我國自主研製,是我國首臺專門用於行星際閃爍觀測的射電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建設,採用一座主站、兩座輔站的協同聯測方式,分別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明安圖主站、伊和高勒輔站、烏日根塔拉輔站。

IPS望遠鏡主站擁有目前我國最大的拋物柱面射電望遠鏡,由三排長140米、寬40米的拋物柱面天線組成,其天線口徑、噪聲溫度、探測靈敏度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IPS望遠鏡可以在327兆赫茲、654兆赫茲及1400兆赫茲3個頻段上實現宇宙極弱瞬變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捕捉。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子午工程二期副總工程師顏毅華稱:“它就是一臺射電望遠鏡。我們是無線電望遠鏡,接收的是無線電信號。無線電信號通過行星際,導致信號抖動,所以叫閃爍。這個監測儀就是來研究這個閃爍的。那研究閃爍是什麼目的呢?我們可以通過信號的閃爍來提取它的這個路徑上的信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子午工程二期總指揮王赤稱:“它的靈敏度現在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建成之後,它將爲我們國家日地之間空間環境的關鍵要素以及空間天氣預報提供數據支撐。”

IPS望遠鏡將成爲監測太陽活動的利器

國際上首臺IPS望遠鏡誕生於英國劍橋大學,因發現脈衝星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設備。我國建設IPS望遠鏡對於科學研究又有哪些作用呢?

據瞭解,行星際空間扮演着銜接太陽和地球的關鍵紐帶作用,是日地系統的非線性傳輸通道。IPS望遠鏡通過探測天文致密源的射電輻射,能夠感知太陽風湍流引起的流量閃爍信號,遙測行星際太陽風的徑向速度和密度變化,因而是行星際空間天氣日常監測的高效地基設備。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子午工程二期副總工程師顏毅華介紹稱:“大家可能聽說過太陽風暴,太陽上經常有這種劇烈活動,這個劇烈活動產生以後,從太陽出來就會傳到地球,可能對人類的高技術系統產生影響,我們叫空間天氣或空間災害性天氣。它主要對航天、衛星導航、宇航員在天上的行動造成影響,對地面系統,像長距離的電力系統,還有長距離的輸油管道,也可能帶來危害。所以,這個儀器的目的主要是能夠監測這個太陽活動。”

據介紹,未來,IPS望遠鏡將逐日遙測行星際太陽風速度,捕捉太陽風暴在行星際空間的動態傳播過程,儘早爲我國行星際空間天氣預報提供自主的原始觀測數據和定量數值預報產品。

子午工程將提高我國空間環境認知能力

隨着子午工程二期最後一個設備IPS望遠鏡正式建成,子午工程二期整體項目建設也接近尾聲,未來子午工程一期與二期共同運行後,將大幅提高我國對空間環境的認知能力。

子午工程是我國佈局的用於研究空間天氣的地基觀測網絡。2012年,子午工程一期15個站點建設完成,2019年8月二期啓動新增16個站點的建設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子午工程二期總指揮王赤稱:“一共是31個臺站,就構成了整個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的一個網絡式的大系統。子午工程完成之後,也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太陽的大氣到行星際空間到地球空間的一個空間天氣全鏈條的監測。”

據介紹,子午工程建成之後將服務於我國的航天通訊和導航,以及開展空間物理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太陽到地球的端對端的空間環境監測,以及在地球空間三維式的立體空間環境要素的監測。

王赤稱:“未來,我們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內要開展整個系統的綜合測試和調試工作,做好一系列準備,迎接今年九月份或十月份的國家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