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人民幣國際化與比較利益原則再進化

近日中國海關總署發佈通知,自今年6月1日開始,俄羅斯的海參崴港將成爲中國內貿港。此一新聞的發佈,引起不少重視。若從俄方爲因應俄烏戰的龐大軍事及經濟透支觀之,渠須積極開方「大後方」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以爲開源,確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日後,在上述遠東經濟特區內,光是每年一作的黃豆、小麥等雜糧的生產,就足可供中國全年雜糧所需,若此,中國將很可能將大幅降低對美國黃豆、玉米、小麥的依賴,而此一來,不但可支撐俄羅斯經濟、且可取得可貴的人民幣外匯、更可有效地打擊美國的農業出國,可說是一石三鳥之策。當然,在取得人民幣後,渠可再進口所需中國製造的各類商品,故也可維持其經濟於不墬;若此,即使俄方須與西方打場長期消耗戰之,俄方不僅打得起,且能拖住西方,而卒能立於不敗。由此觀之,則上述海參崴港的功能將是上述中俄遠東經濟特區開發計劃下的一個亮點,也很可扮演起樞紐及中俄同盟下的投名狀。

近日中亞五國總統齊聚西安與習近平進行峰會,也可預示着中方將與中亞五國間,不論是在礦產、石油及天然氣上進行深度的合作與綁定,此外,中國的製造業也可藉此進入中亞市場。爲此,不論是上述「要素稟賦理論」或是「比較利益理論模型」都可完美地應用在上述中亞、俄羅斯遠東經濟特區與中國間的貿易,而人民幣,當然可扮演起猶如強力膠般的重要角色。

以巴西與中國近日達成的人民幣貿易模式協議模式爲例,中方借美元給巴西,讓其應急地支應美元債務與利息,而後,中方便可以人民幣購進巴西的礦產與石油;相對的,巴西在拿到人民幣之後,即可用人民幣支付其從中國進口的各項工業產品。爲此,上述「中-巴模式」它可說是現代國貿理論的新模型:它可以完美地補充上述傳統要素稟賦理論模型或是比較利益模型中所未曾提及惟實屬不可或缺的「貨幣要素」,從而能將實體貿易(即不同性質要素間的貿易)與非實體的交易媒介(即貨幣)間,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故能促進貿易、創造雙贏。

另以俄羅斯與印度間的貿易爲例,上述論述也解釋國際間冷酷的貿易現實:現今,即使俄羅斯出口廉價石油給印度,讓印度再轉出口得到豐厚的貿易利益後,俄羅斯隨即發現,渠滿口袋的印度盧比竟無法從印度或從其他國家購買合適(即合於其比較利益)的製造業商品,故現要求印方改用人民幣與渠交易,若此,至少能讓俄方以人民幣自中國購得其所需的製造業商品。

國貿理論「比較利益原則」,因中國在人才、科技及製造業上能力的不斷提升,而不斷地被重新定義;此外,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份額就不斷地被推升,而會更進一步地反饋到中國製造的國際市場以成就其優勢。故現今,問題的重點已不再是原有貨幣(如美元兌人民幣)的升貶,而是人民幣已躍上並站穩國際貿易舞臺,而一個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理論彼此緊密結合的「正循環」乃於焉出現。

試問,這正循環的威力,它會不會愈滾愈大、且愈滾愈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