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陸經濟問題 會導致系統性失靈嗎?
大陸在房地產驅動經濟的舊模式下,也必須尋求新的產業升級模式。圖/中新社
近年中國大陸經濟情況不佳,房地產泡沫與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引起各方揣測大陸會不會陷入像日本失落30年的危機呢?
大陸國家統計局17日公佈,2023年經濟成長率達5.2%,優於官方設定的5%左右目標。不過西方學家專家並不看好大陸經濟後市,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期間,即公開指出中國正面臨短期與長期挑戰,若不進行結構性改革,未來經濟成長速度恐降至4%以下。
而大陸房地產的泡沫短期不易解決,依靠售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在房產泡沫後債務攀升,所引發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更是棘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認爲中國會比日本的泡沫經濟更慘,會拖得更久。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也指出,中國陷入類似日本的資產負債表危機,加上可能陷入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快速的採取振興政策才能避免重蹈日本失落30年的覆轍。
面對如此困境,不少對岸學者站出來辯護,認爲大陸面臨的是信心不足、儲蓄率偏高,而非類似日本的財務性衰退,因此透過財務支出等刺激措施來提振需求,可能效果不大。同時,大陸財務衰退只出現在房地產單一部門,不像1990年代日本從家電業到汽車出口業,各行各業都面臨債務負擔問題。而且大陸房地產下跌只有10%~20%,1990年代日本房價曾經從高峰期重挫50%~60%。
救房市治標不治本,衝擊恐擴散
針對對岸學者的第一個看法:中國只是信心問題而不是企業普遍的財務性衰退,筆者認爲這是漸進性問題,當年日本學者專家也不認爲日本會陷入失落的30年,但隨着房地產價格的持續崩跌,財富效果縮水、消費市場減弱、企業獲利衰退,民衆信心也會下滑。北京當局若遲遲不提出振興措施,房地產價格進一步衰退也會拖累企業資產、股債市表現,終致陷入財務性的衰退。
第二個看法是大陸的房地產跌幅不深,而且有不少企業競爭能力強,整體產業的表現仍佳。實情是,當前大陸陷入困境的房地企業超過20家,外媒甚至傳出總債務規模超過新臺幣50兆元。如此龐大的債務,除了少數企業由政府收歸國有,其餘債務可能由銀行部門吸收。一旦銀行必須吸收債務,勢必對其授信能力有所制約,進而將衝擊實體部門。此外,房地產發行的公司債不少系外債,情況更是複雜。
北京政府目前只提出以降息、降準、認房不認貸爲主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振衰起敝的功能,很難避免房價的進一步下跌。目前一、二線城市跌幅在10%~20%左右,而三、四線城市可能跌幅更深。對民衆的財富、消費效果帶來打擊;企業的投資、呆帳、獲利將有所衝擊,此一衝擊也將由房地產部門擴散到銀行保險及其他產業部門。加上大陸的網際網路已發揮到淋漓盡致,將衝擊實體部門的獲利及就業機會的創造。
雖然中國在高科技、汽車電子、燃料電池、新能源、網路等領域持續的發展,但其他實體產業受到衝擊,加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重擊,影響將擴及大陸出口及相關的產業。
而民衆財富效果受損之下,也會使消費降級、衝擊內需的產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沒有多餘的財力來刺激經濟,對產業的衝擊將由房地產進一步的向外擴散。
短期可避免系統性失靈,長期要防信心危機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失落30年也不是一天造成,而是不斷累積、交互影響,最終引發企業、民衆的信心危機,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因此,防微杜漸,北京當局必須提出房地產救市及地方政府債務解決措施,才能避免信心崩潰。
目前中國大陸已設立中央科技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定期檢討。加上中央集權,對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可以採延後支付模式,應該可以在短期內避免系統性失靈。但此次房地產業的泡沫、呆帳量體太大,不容樂觀,同時,房地產企業止血不輸血,也使購屋者不敢介入。
時間拖越久、民衆的信心也越脆弱。更何況大陸在房地產驅動經濟的舊模式下也必須尋求新的產業升級模式,例如尋求進口替代、加強技術升級、增加技術產品、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比率、擴大內需等,但這些政策都需要時間,如果無法提出有效對策,那可能就會陷入日本經濟下滑、伊于胡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