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給ETF投資人的一封信-談配息率與價格迷思
圖/美聯社
金融市場資產管理產業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被動投資的佔比愈來愈高,這個現象在國內外以及股票與債券的商品皆然。國內的資產管理業者在設計以及推廣ETF產品別出心裁,以及投資人購買ETF產品的熱情,兩者增加了市場許多有趣的話題。筆者認爲,國內推廣金融商品,讓投資理財普及化,提高退休後的所得水準,是一件好事。然而,身邊有許多的長輩以及朋友,在購買ETF商品時常面臨「配息率」以及「價格高低」的迷思,有些投資的觀念需要釐清,讓投資能達成其真正的本質與目標-累積財富。
國人相當喜歡被動投資收入,常有人比喻「很喜歡在睡夢中被錢砸醒的感覺」。筆者也很喜歡這種感覺,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爲了迎合投資人的喜好,資產管理業者將原本的年配息,改成半年配、季配,甚至於月配,新聞的標題也喜歡比較與炒作所謂的「配息率」。
■投資人該重視的是基金淨值變化
投資人需要了解,投信業者對於其所管理的基金進行配息,來源有三項:股利的收入、資本利得(已實現的資本利得再扣除未實現資本損失),以及收益平準金。收益平準金只是爲了平衡新舊受益人之間的配息問題,並不是基金經理人真正的投資收入,因此會決定以及影響投資人長期而穩定的配息收入,是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也就是投資組合中股票的股利收入以及資本利得。要維持長期的配息來源,基金應該要有很不錯的股利收入以及資本利得。換句話說,投資人應該要重視基金的績效-淨值變化,而不是配息率。
若只重視配息率,甚至於只關心有沒有月配息,會有甚麼缺點?首先,國內的上市櫃公司,大多數仍然選擇一年發放一次現金股利,而且現金股利的發放集中在第三季,若基金採取月配,基金內部的現金收入(股利收入)與支出(基金的配息)在時間上無法匹配,無法充分發揮資金投資的效用,增加管理的難度與不效率,不利於基金的淨值成長。
第二,當基金的配息高於基金的投資收益,就好像一家入不敷出的公司無以爲繼,爲了維持生計只好變賣家產,因此投資人所收到的部分配息有可能是來自於收益平準金,部分基金甚至於會面臨調降配息率的窘境。第三,有些資產管理業者爲了衝高所管理基金的資產規模,刻意地以「高配息」或是「月月配」來迎合當前的投資人,吸引他們來申購或是購買ETF商品,造成了大幅度溢價的現象,換句話說,投資人以高於基金淨值的價格來買進此ETF商品。
■低價ETF未來績效不見得會比高價ETF好
或許有投資人認爲,我們在買臺積電以及很多經營績效很好的上市櫃股票,不也是溢價買進嗎?臺積電以及這些上市櫃公司,以獨特的經營管理以及技術,創造好的經營績效,是無法被模仿的,因此投資人願意以很高的市價淨值比(market-to-book)倍數來買進這些股票。然而,ETF的投資組合建構方式是公開的訊息,ETF的價格應該貼近於淨值,有時候績效良好的基金會有小幅度的溢價,這可以理解,但是大幅度的溢價代表投資人花了冤枉錢。投資人在購買ETF產品前,應該先上各投信業者官網查詢「即時預估淨值」,以避免造成損失。此外,筆者也觀察到有資產管理的業者,以高配息作爲行銷口號來吸引投資人,在提升了基金規模之後,又可以從新的申購者收到了收益平準金,用來支付配息,若基金的投資收益無法維持高的配息支出,這種現象很像是飲鴆止渴,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投資人本身。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有時候在餐廳吃飯,聽到隔壁桌的討論話題「某某某ETF的價格已經很高了,不要買啦,應該來買價格很低的XXX ETF」。這是完全錯誤的投資觀念,就像在進行貴金屬的投資,會因爲黃金的價格比白銀貴,就放棄了黃金而去買白銀?某些ETF的價格高,是因爲這些基金所持有的資產價值很高,其淨值很高。投資人應該關注的是基金的市價是否偏離淨值,以及ETF的投資主題、投資組合建構的邏輯與策略。當然,過去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績效,但是,ETF價格的高低,應該與未來的績效無關,低價的ETF,只是入門門檻比較低,未來績效不見得會比高價的ETF好。
最後,本文的重點提示:ETF投資人,應該要關注基金的績效,基金淨值的長期增長才是王道,不要劃錯重點,去在乎配息率、基金價格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