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策站》美、中的「國家安全」不一樣?(烏凌翔)

(圖/美聯社)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是研究當代中國的美籍學者中,知名度頗高的一位,上週他來臺,在一場陸委會贊助的國際研討會—「一黨專政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中擔任主題講者,講題是〈中國將走向何方?國內和國際挑戰〉(Where is China Headed? Domestic &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國內媒體—譬如央廣與聯合新聞網對其內容多有報導,本文要談的是Q&A時段,被媒體忽略的兩段。

沈大偉說中國正面臨三項挑戰:社會混亂造成的人民不確定感、事事「安全化」(securitization of everything)、經濟的停滯與萎縮。

所謂安全化,是指習近平2014年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之後,2015年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立法,其中原有8個領域(環境、國防、金融、信息技術、文化、意識形態、教育、和宗教),現在已擴充爲22個;又,習近平在20大的演說中,使用「國家安全」或「安全」一詞,至少91次,遠超過「發展」一詞。

對此,沈大偉的解讀是:「這是個高度不穩定、不安全且沒有自信的領導人與政權(Regime),此政權放眼所及都是邪惡與敵人,主要是從外而來,被稱之爲西方敵對勢力,這股勢力意圖滲透中國破壞其22項國家安全範疇、推翻政權,這真是個很不穩定的政權。」(原文可聽央廣:https://www.rti.org.tw/news/player/id/2188309)。

Q&A時段,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提問:美國拜登政府不是一樣什麼議題或政策也都跟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聯繫到一起嗎?

沈大偉似乎沒料到有人直接「踢館」,他以退爲進,一邊重複說他不否認蕭琇安的觀察,一邊慢慢想出了答案,他說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跟其它很多國家的概念一樣,而中國的「國家安全」不一樣,它憂慮的是其「政權」會崩潰. . . 中國從上世紀建國初期的50年代即有此傾向,但是「習把它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換言之,在沈大偉認爲一般人說的「國家安全」其實分兩種,一種真正是「國家」的安全,一種其實是「政體」的安全。他沒明說的是,前者屬於民主國家,一黨專制政權的國家感受到之威脅,不能稱爲真正的國家安全。同理,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政體是王國,由王室家族掌控國家,也不民主,是否也沒有真正的國家安全?

顯然,把國家安全的定義與政體掛鉤,實務上很有問題,關鍵在:誰代表國家?王國之中,朕即國家,王室不可能把王族受到的威脅排除到國家安全範圍以外;中共是否邪惡是另一回事,但是,中共政府會認爲西方敵對勢力針對它的威脅不算是國家安全問題嗎?

再回頭看民主國家,執政黨政府也必定認爲它代表國家執行國家應有的功能,受到的威脅是否等於國家安全問題,也是由它自己來定義。

簡而言之,一國之內,不論是民主體制下的執政黨、王國中的王室家族,或專制體制的政黨,很可能把對其本身的威脅,一概視之爲國家安全問題。

國際關係的傳統理論中,「安全」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不受威脅」,進入這個世紀,美國感覺到各個領域都有安全問題,也很合理,因爲美中綜合國力越來越接近了,美國必然各個領域都感受到威脅。

早在1952年,國關前輩學者 Arnold Wolfers 就在《政治科學》季刊上發文〈"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提醒國家安全的概念很模糊的道理。70年來,隨着科技的進歩,傳統安全的國防、主權、國土等,早已不只是現代國家所關心的受威脅領域了。國家安全所涉及的領域不斷增加,是必然的,不應用意識型態來定義它。

還有一段漏網新聞。Q&A時,網路傳來季辛吉離世的消息,主持人正好提示,觀衆也可以用中文發問,《中國時報》記者就以中文請沈大偉對於促成美中建交的季辛吉發表看法?沒想到,沈大偉很快用很嚴肅的語氣以中文回答:「我不會干涉你們的內政,我不會對你們的大選發表意見!」現場一陣錯愕,主持人低聲解釋後,沈大偉才正確回覆季辛吉離開「好可惜」。

可以想像,沈大偉致力做一名合適的客人,因此不亂髮表意見;不能確定的是,是誰事先「提醒」過他—主辦單位陸委會或是AIT—讓他那麼戒慎?也許都不是,只是70歲的他已經有些重聽了?

後記:一位教授私下問我,當天研討會主題中的「中國」改爲「臺灣」,爲何不也討論一下?因爲民進黨一黨掌控政府與國會8年,好像也是一種「一黨專政」吧?按照沈大偉的論述,民進黨憂慮的必然也只是它政權的安全,而非國家的安全?嗯!沈大偉確實高啊!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