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性探索
來源:經濟日報
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21世紀世界的最新理論成果,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創立了學理規範和學術根基。
紮根中國大地,以新時代經濟發展爲現實背景和對象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經濟思想深深紮根於中國大地,是在對新時代建設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係、怎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問題的探索中,不斷拓新中國經濟學的知識體系、不斷昇華中國特色系統化經濟學說的。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在聽取與會專家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時進一步指出,“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立足新時代我國國情和經濟改革發展的實際,在實踐經驗積累和理性認識躍升的過程中,不斷厚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根基。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爲觀照、以時代爲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這些經濟問題的提出、探索和解決,都立足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實踐出發,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以我國實際爲研究起點,經過系統集成和統籌規劃,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就能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國式現代化是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的一個最顯著的成果。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和內涵,到黨的二十大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到黨的二十大後從理論體系上對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邏輯和要正確處理好的一系列重大關係的探索,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都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國情、時代發展和實踐變化,特別是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提煉標識性概念,推動“術語的革命”
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貢獻時提到:“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核心範疇、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都屬於知識體系中“術語的革命”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爲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概念、新理論,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着力點和着重點。
2020年8月,在對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探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源於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及時總結新的生動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等,一系列知識要素和術語的創新,不僅有力指導着新時代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而且不斷地推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成就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獨特的學理內涵和學術構架。
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實現了又一次“術語的革命”。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涵。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和“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這既體現了對新科技革命中生產力變革的新認識,也是關於生產力理論探索的深刻凝練,爲認識和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徵與基本內涵提供了理論基石。
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凸顯“要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大講特講”的學理和學術特徵。這裡的“大講特講”,並不是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和術語的簡單重複上,而是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習近平經濟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及其規律性認識爲對象,體現的是這一特定階段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社會性和歷史性規定。其創新性的知識要素及創造性的理論成果,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既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爲指導,又以講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的新話”爲鮮明特徵。
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不排斥國外經濟理論的合理成分。西方經濟學中關於金融、市場、匯率、增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一面。對於這些知識,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中國經濟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同開放性是相一致的,其中的知識要素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徵,既有中國自主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也有對各種經濟學中一切有價值的合理成分的借鑑和吸收。
從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有不少是老經驗、老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的。這就要求必須及時研究、提出和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中國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成果及其系統化,與同時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學的知識要素及知識體系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中國經濟學知識體系自主性的最顯著特徵,就是秉持“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和理念;最鮮明的品質,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具有彰顯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學術信念,昇華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粹。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演進邏輯,體現在從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過程,體現在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的深相結合過程,體現在從強調加強科技創新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在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謀劃,體現在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判斷及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等。特別是體現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的探索之中。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這一探索過程,蘊含着深刻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勾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學術性和學理性的範式特徵。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徵,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素,其演進過程、內在邏輯、主線、目標、優勢和制度規定等方面的學術意蘊,凸顯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系統集成中的學理規範。
賡續中華文脈,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資源
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在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上重要的學理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釋“兩個結合”時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羣衆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羣衆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元素,同樣也是中國經濟思想中富有價值的知識要素和重要的學術因素。把這些思想元素和知識要素同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發展結合起來,不僅能夠賦予中國經濟學以新的時代活力,而且還能夠體現中國經濟學的自主性的學術意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在中國人內心,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爲方式,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天下爲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爲邦本、爲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等,這些思想要素,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學術要素,厚植了文化底色。
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深刻論述。在論及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時,提到“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有助於認識“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是各國都面對的重大問題”的內涵;在論及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爲規律時,提到“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有助於對“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進行深入思考;在論及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時,提到“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不節則乏”,有助於增強“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領域節約行動”的自覺;在論及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時,提到“禍幾始作,當杜其萌;疾證方形,當絕其根”,有助於理解“見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發生重大風險或危機”的道理。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正確的戰略需要正確的策略來落實”,同時提到古人說:“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倉卒制,而功者不可以僥倖成也。”這些散見於歷朝歷代的傳統經濟思想及其觀點,既有涉及思想方法和理念的,也有直接論及治國理財、經濟管理的。在與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和觀點結合中審視經濟現實問題,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呈現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思想意蘊和知識特徵。
樹立國際視野,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個基本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爲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胸懷天下,強調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帶來重要啓示。這一重要思想緊密深刻結合21世紀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實踐,使中國經濟學不僅在中國大地而且在世界範圍煥發出更具時代性和開放性的理論力量和思想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如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如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如何防範和化解各種經濟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成爲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術語革命和理論創新,更成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昇華的顯著標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麪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要求。
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着璀璨光芒,爲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並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爲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式現代化作爲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鑑,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學理和學術,深刻地包含着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中國貢獻和中國智慧。
西方現代化進程曾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苦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中國和非洲爲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相繼實現獨立和發展,不斷糾正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不公。2024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必將掀起全球南方現代化熱潮,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全球南方現代化”具有六個方面的內涵和特徵,即攜手推進公正合理的現代化、攜手推進開放共贏的現代化、攜手推進人民至上的現代化、攜手推進多元包容的現代化、攜手推進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攜手推進和平安全的現代化。這些內涵和特徵,明確了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既要遵循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凸顯了互利合作是符合各國長遠和根本利益的陽光大道,確立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彰顯了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呈現了綠色發展是新時代現代化的鮮明標識,突出了現代化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全球南方現代化”,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開創性探索。習近平經濟思想以深邃的世界眼光、鮮明的時代精神,賦予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以新的理論境界。
堅持問題導向,體現學理性和實踐性系統集成
知識並不自發地具有學理或學術上的體系性;知識向知識體系匯聚,是問題意識、問題導向作用的結果。按照問題導向,知識向知識體系轉化可表現爲兩種基本取向:一種是學理性或學術性的取向;另一種是實踐性或應用性的取向。從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達到的是“深入調研,察實情、出實招,充分反映實際情況,使理論和政策創新有根有據、合情合理”。這就是說,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要在“深入調研,察實情、出實招”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也要在“充分反映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實現理論創新和政策創新;既要在學理性或學術性上達到“有根有據”,也要在實踐性或應用性上達到“合情合理”。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系統化”的基本要求,是學理性或學術性問題取向驅動的知識體系同實踐性或應用性問題取向驅動的知識體系之間的系統集成。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原則和顯著特徵。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按照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理論創新。這裡講的“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有的是面向學理化或學術化的問題意識,有的是針對實踐性或應用性的問題意識。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實現理論創新上的“系統化”,也要達成政策應用支撐上的“系統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裡在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時,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兩種類型集成的創新性探索,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亟待解決的新問題。要自覺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爲指導,圍繞經濟工作的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重大問題,持續積累和深化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加快建構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更好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顧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