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做出最務實且大的努力
10月31日,由公衆環境研究中心、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主辦的“2024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論壇”在北京舉辦。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CITI和CATI報告發布演講中表示,氣候變化形勢嚴峻,全球氣溫和海溫持續升高。在2023年,海洋氣溫已經完全偏離歷史時期的一個正常範圍。海洋吸收約90%的人類生活、生產的碳排放,未來海洋是否繼續有緩衝和吸收的作用,令人擔憂。
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年10月發佈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2030年減少42%,到2035年減少57%。否則《巴黎協定》的1.5℃目標將在幾年內不復存在,而2℃目標也將岌岌可危。馬軍認爲,過去幾年,溫室氣體排放除了小波折外,都是不減反增的狀況。
現存的NDC(國家自主貢獻)都得到實施,最樂觀情景也將是災難性的全球變暖。全面實施無條件和有條件的國家自主貢獻只能將2030年的預期排放量減少10%,預計將導致2.6℃的氣溫升高。馬軍表示,實際上,按照目前的政策氣溫將會升高3.1℃。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發佈的研究顯示,Planetary Boundaries理論中六個邊界已被突破,可能加劇不可逆的環境變化風險。馬軍指出,這些邊界非常關鍵,它保障了地球作爲一個人類正常生產繁衍的環境。現在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已經導致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發生廣泛而迅速的變化。
馬軍表示,塑料污染加劇了氣候變化、自然喪失和環境污染三大全球性危機。危機不只是氣候,氣候卻是最核心的。同時,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在全球做出了最爲務實且大的努力。中國可再生能源12億千瓦目標提前6年實現。
馬軍認爲,國際試探貿易政策頻出,供應鏈的碳管理已經是刻不容緩。中央做出的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性的決策。中國在環境監管和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已經能夠領先於世界先進的水平。中國確立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已經包含了8.5萬餘家工業企業。沒有信息披露就難以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也難以形成約束激勵的機制。信息披露讓企業能夠承擔起主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