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外移 蔡政府別再當啃老族
蔡英文總統27日在總統府宣佈由前副總統陳建仁接任行政院長,並在致詞時表示對新內閣有4大期許,包括「階段性盤整防疫措施」、「社會體系總檢討」、「持續提升國家基礎建設」與「持續推動6大核心關鍵產業」。(姚志平攝)
前副總統陳建仁即將接任閣揆,不過後疫情時代地緣政治依舊,各國砸大錢拉攏晶圓代工,歐美日等國以補貼手段吸引、甚至是「帶有壓力」地讓臺廠到當地設廠,當供應鏈外移,甚至「整串」都被捧走,解決臺灣面臨產業掏空困境,應是當務之急。
各國先後威逼利誘,美國《晶片法案》、歐盟也同意籌資補貼,推出歐盟版的《晶片法案》致力歐洲國家晶片的研發與生產,降低對美國與亞洲的依賴;日本也有補貼,發展其國內晶圓產業。
臺灣晶圓代工廠因應客戶需求,逐步赴他國設廠,龍頭臺積電已經在美、日等地區建廠之後,甚至預計投入先進製程;主攻成熟製程的聯電也加碼日本、新加坡等地,世界先進鬆口正考慮海外佈局。
內外交逼,加上民進黨政府一味親美,臺灣產業的競爭優勢正在消失,過去臺灣以代工爲主,與各大全球品牌有互補關係,但是隨着「製造」產業與供應鏈的迴流,臺灣還未找到填補缺口的關鍵。
面對這波外移潮,蔡政府所提出的修正《產創條例》第10條之2,俗稱臺版《晶片法》,也僅是透過減稅、投資抵減方式鼓勵廠商投資、研發,頂多只是「守勢」,根本無法抵擋去全球化、短鏈趨勢,產業、供應鏈持續外移,想擋也擋不住。
蔡政府交代陳內閣的4大任務中,包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政策,不僅老生常談、毫無亮點,且皆是已知、各國已經爭搶的商機,臺灣難有勝算。蔡政府只知吃數十年前老祖宗所留下來的紅利,又怎能期待陳內閣留下多少「祖產」庇佑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