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AI時代的政府,要應用AI找答案

在AI(人工智慧)勃發的當代,這樣集結各方精英的顧問會議要避免重蹈過往「大拜拜」的覆轍,應該借重AI應用之力,協助產官學進行決策。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AI(行動創新)內閣」就職百日後,行政院以創新經濟、包容成長及均衡臺灣三個分組,請來自業界、學界與智庫近60人爲顧問,分別召開顧問會議。不過,會後不到10日,就有四位與會的經濟學者聯名發表聲明,指經發會有成爲「利益團體動員會議」的可能。政院爲此緊急迴應,顧問會議建議結論並非直接形成政策,而是盼藉由不斷對話,讓政策取得最大共識。

其實,在AI(人工智慧)勃發的當代,這樣集結各方精英的顧問會議要避免重蹈過往「大拜拜」的覆轍,應該借重AI應用之力,協助產官學進行決策。

當然,要利用AI協助決策,所採用的AI模型是否有正確妥適的資料相當關鍵,使用者的判斷能力與初衷也非常重要。套用這個邏輯,既然經發會所召開的顧問會議,對AI內閣提供建言,就如同提供AI模型「資料」一般,確實就如上述聯名學者所言,「選擇顧問」真的相當重要;幸好,AI內閣是個好的使用者,即時迴應對顧問會議的建言將會再審慎評估。

只是,延伸「顧問選擇(資料)」很重要這個思路進一步討論,目前的機制真的只有利益團體擔任顧問這個問題?

首先,這些顧問,或者提供給這些顧問的資訊與數據,是否真的充份反映臺灣現況?就以「包容成長」主題爲例,旨在「避免因爲部份族羣所得的快速成長,而讓所得或資產分配惡化」。那麼這些顧問,或者提供給這些顧問的資料中,是否有臺灣「各種族羣分類」所得成長情形的知識或資料?是否瞭解原住民或臺東居民的所得(成長)情形?

再者,即便概略瞭解到由於臺灣高科技產業族羣的快速成長,將會讓高科技工程師所得快速領先其他族羣,那麼這些顧問是否瞭解「避免因爲部份族羣所得的快速成長,避免所得或資產分配惡化」的妥適有效經濟政策決策爲何?迄今全球各個國家地區中的最佳政策經驗與政策工具爲何?

第三,以「均衡臺灣」爲例,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但迄今仍不知AI內閣要尋求何種面向的「均衡」。是臺灣不同產業發展的均衡、各種族文化發展的均衡、各縣市(村裡)所得的均衡,還是各社會階層的均衡?

第四,假設目標是臺灣各地區的均衡產業經濟發展,到底目前各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是有多大的不均衡,而相對於目前北部電力不足的議題更形重要,所以必須提出來討論?最後,在經發會討論出政策,並具體落實之後,各地區產業經濟發展預期會改善到哪個程度呢?也就是說,這裡涉及到AI內閣對「均衡臺灣」的定義,以及到底目前有無相關的調研結果,可客觀的衡量出目前到底有多麼的不均衡,及值得規劃投入多少資源,預期改變成爲哪種民衆可以接受的均衡?

綜合上述討論,在AI時代,或者說邁入數位經濟時代,妥適的政策決策,良好品質的資料投入非常地重要。而這需要政府有良好的資料治理、持續的政策統計調研及持續的智庫研究投入等三種制度。一、有良好的資料治理,才能在各種情境場合,妥適的定義資料、蒐集資料與整合成爲品質良好的集合,作爲分析臺灣各面向議題的基礎。二、對所施行的政策前後,能有常態的政策相關統計調研,才能夠對於政策投入落實之後,瞭解政策投入是否有助於改善,增進人民生活,同時瞭解到後續的政策該如何調整精進。三、有持續的智庫研究投入,常態性的關注比較國內外相關數據、國際政策標竿作法,才能研析規劃在臺灣情境下妥適的政策投入作法。

誠然,現階段臺灣政府的資料治理機制,尚未有效形成,不但無法提供初步的資料協助顧問會議,且已經造成許多前瞻的政策,例如精準健康、運動科技等重要科技計劃無法有效推進。現在的政策統計調研機制,也尚未有法制基礎,諸多政策計劃成果,多僅呈現經費投入,或僅是過程中的「人次」、「次數」數據,未能實質的展現出政策投入對標的所產生的影響。至於智庫的研究投入,固然相對前兩項的狀況稍佳,可是政府研究標案市場高度競爭,還是容易造成研究成果有「官大學問大」、「須呼應長官」的情形,而不會真正客觀爲臺灣研析出妥適的政策。

隨着國際各大業者不斷地更新資料與模型後,生成式AI的準確度已大幅精進,甚至已有號稱智商接近120的模型出現。正因爲臺灣目前資料治理機制不夠完善,AI內閣更應該積極建立以上三種制度的法制,讓這三種制度常態化,以持續協助產生有助臺灣在AI時代的發展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