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希波呂特·福法克:石油美元的消亡

上月早些時候,那些關於沙特和美國“不再續簽”延續數十年的“石油美元協議”的報道,充斥着不準確和半真半假的信息。一些媒體甚至聲稱沙特將“停止使用美元結算石油銷售”。但儘管存在這些謬誤且美元仍佔據主導地位,去美元化的勢頭卻在增強,也反映了廣泛的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轉換。

石油美元體系,石油以美元定價,石油出口國將盈餘收入投資於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終結了美元與黃金的相互兌換。該體系有助於順利過渡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浮動匯率制度,更重要的是鞏固了美元作爲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併爲美國人帶來了數十年的繁榮,在全球對美元的需求和流入美國資本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美國成爲了全球企業的首選市場,使美國人從中受益。

這種安排緣於1974年沙特和美國之間的一項秘密協議:前者將其石油美元兌換成美國國債以換取後者的安全保證,從而建立了一個塑造全球政治幾十年的戰略聯盟。到了第二年,所有歐佩克成員國都同意用美元爲石油定價並投資於美國國債,從而允許美國銀行在金融市場管制日益放鬆的情況下向全球南方國家擴大發放貸款。

隨着石油成爲推動經濟增長、工業化和技術進步的關鍵資源,石油進口國需要美元來支付能源費用。與此同時,全球人口激增增加了對工業製成品和石油的需求,進一步鞏固了美元的地位。到2000年時超過70%的外匯儲備都是美元,即使幾個亞洲工業化經濟體侵蝕了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美元仍然在國際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以美元金額開具的發票推動出口商借入美元進行套期保值,而進口商則借入美元作爲週轉資金)。

儘管美元的主導地位並非沒有遇到挑戰(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和國內製造業的急劇下滑),但美國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大量涌入美國國債的外國資本支撐了低利率和強勁的債券市場,使華爾街成爲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如今約70%的外幣債務以美元計價。此外發行世界儲備貨幣意味着美國不必擔心貿易赤字,使其經濟“無需索取就能給予,無需借入就能借出,無需支付就能得到”——語出法國經濟學家雅克·胡埃夫(Jacques Rueff)。

然而最近出現了一些去美元化的舉措。各國央行的黃金購買量在2021~2022年間增加了一倍多並在2023年保持了類似水平。同樣重要的是雙邊貿易的本幣結算變得更加普遍。2023年印度首次用盧比向阿聯酋支付原油款;中國利用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和中國人民銀行與40多家中央銀行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用人民幣結算了約一半的跨境貿易和投資。

向石油美元之外的轉換可歸結於幾個因素。2000年以前,美國是全球80%以上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而現在這一數字已下降到不足30%,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美國從前的角色。全球能源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過去在石油方面嚴重依賴沙特,但2000年代中期的頁岩熱潮讓美國走上了能源獨立之路。如今中國是沙特石油的主要進口國,而包括沙特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擁抱可再生能源以加速綠色轉型。

得益於日益加大的技術擴散和價值鏈全球化,全球南方的崛起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正推動世界向多極秩序發展,而美國對制裁手段的廣泛使用,則凸顯了依賴美元作爲儲備貨幣、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所帶來的政治和金融風險。去美元化日益被視爲降低這些風險和促進增長的最佳途徑,因此各國正在使其外匯儲備多樣化:2022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從2001年的73%降至58%,這一下降速度是前二十年的十倍。

同時數字化促進了本幣結算系統在跨境貿易和支付中的應用,繞過了與美元融資相關的限制並增強了金融韌性。比如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中央銀行最近就推出了一個基於二維碼的系統,允許居民在不使用載體貨幣的情況下進行數字跨境支付。

去美元化進程的加快是個不爭的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現125個經濟體的對華跨境支付中人民幣的使用比率中位數從2014年的0上升到2021年的20%;其中1/4經濟體的人民幣使用率已上升到70%。擺脫石油美元是一個重要因素。在2023年有全球1/5的石油貿易以非美元貨幣結算。沙特與中國不斷深化的能源關係促成了以人民幣(“石油元”)計價的長期石油貿易合同。

在一個不斷浮現的多極世界上,數字化使各經濟體能夠發展替代性支付機制。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近承認一小部分國家“官方儲備中的美元份額正在下降”,而有幾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正在增加黃金採購量。

隨着地緣政治風險繼續削弱信任,這些數字還將繼續上升。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利用數字化建立一個以本地貨幣結算跨境交易的諸邊框架(plurilateral framework),對於避免全球支付系統出現代價高昂的分裂至關重要。

(作者系非洲進出口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研究主任,現爲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帕克研究員、哈佛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全球競爭力理事會聯合會傑出研究員和非洲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