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事件」炎上!婚姻無難事,先搞懂自己與戀人的人格心理學

(圖/unsplash)

文/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

【前言】人格決定你的愛情與婚姻

人格是我們的心理面貌

人格是我們的心理面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心理學認爲,人格源於個體自身穩定的行爲方式和內部心理過程。這裡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穩定的行爲方式,即跨情境、跨時間的穩定行爲,例如一個外向型人格者不太可能在十年後變得內向;同樣地,一個自戀型人格者即使在情境與環境發生變化時,也很難成爲一個不自戀的人。當我們說「這件事就像是他做的」、「這纔是他」時,我們談的就是性格的穩定性。在親密關係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芝麻看綠豆」的緣分背後是彼此人格的投射。人格具有穩定性,我們常常會驚奇地發現,同一類人喜歡的往往是同一種「款式」的伴侶。

第二個關鍵是內部心理過程。發生在人內心的心理過程往往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是它們直接影響着人的行動。

這些過程中有共性,例如人類的情緒(焦慮、恐懼等)、愛上一個人時的身體反應(緊張、出汗等)。當然,在內部心理過程方面,個體差異也很大。例如,有的人屬於「自來熟」,人見人愛,很容易成爲衆人的焦點,而有的人則比較「慢熱」。內部心理過程也是每個人特有的人格密碼。

人格既有源自父母遺傳的部分,也會受到社會情境、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很難斷言是什麼直接影響了人格,但可以確定地說:人格的形成受到天生的氣質、性格、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環境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人格是逐漸形成的穩定的行爲方式和內部心理過程。

人格解讀的不同面向

對於人格,不同的心理學派有不同的解讀。佛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爲,人的無意識、潛意識對人格的影響大於意識,而且童年的經歷直接塑造了個體的人格。

特質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爲,人處在各種各樣人格特徵的連續體的某一個位置上,即人格特質的每一個面向,如內向、外向,是有連續性的,並非是「有或無」的狀態,而是「多或少」的狀態。

生物學派的心理學家更看重遺傳因素。他們更樂意用先天的遺傳特質解釋人格的個體差異。

人本主義學派認爲,人的責任感以及自我接納水準,是造成人格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該學派宣導一個人要成爲自己,必須要承擔責任,活在當下。

行爲主義學派認爲,穩定的行爲方式是條件反射和社會期待的結果。

認知學派則經由個體對資訊的加工方式來解釋行爲的不同,例如憂鬱的人會用悲觀的方式,看待自己與戀人之間的關係,偏執的人往往對戀人多有猜忌……

(圖/寶瓶文化提供)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的行爲往往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人的行爲之間並非單一的因果關係。自然,在人格心理學中,沒有一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它們只是爲我們理解人格提供了各種不同的視角。

理解人格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不同學派對同一種心理現象的解釋,例如憂鬱。憂鬱可能是我們所有人都體驗過的一種情緒。在佛洛伊德看來,憂鬱就是一種自我攻擊,「朝自己發脾氣」,它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特質理論關心哪一些人更容易憂鬱,認爲一個人當前的情緒水準是預測他今後的情緒水準的重要指標。換句話說,經由一個孩子七歲時的憂鬱狀況,我們可以預測他十七歲時的憂鬱狀況。

生物學派的人格心理學家認爲,有些人可能生來就對憂鬱比較敏感,天生就是比較脆弱的人,他們在面臨壓力的時候比一般人更容易憂鬱,而且有這種遺傳傾向的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體驗到憂鬱情緒。反過來講,天生鈍感的人往往不是憂鬱的易感人羣。

人本主義學派的人格理論家一般認爲憂鬱可能與內在的自尊相關,一個人只有接納當下的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走出憂鬱。

行爲主義學派認爲,導致憂鬱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負面經驗,即人沉溺於負面的強化物,例如失敗的戀愛、學習上的挫折、交友與職業的不順利等。這些回饋慢慢造成了習得性無助,這種情緒會擴散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認知學派認爲,個體對情境的解釋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直接影響情緒的表達。有的人把控制力不足理解爲暫時的困難,而有人則把它理解成個人能力不足,前者就不像後者那樣容易憂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過濾機制。容易悲觀的人總會用容易導致憂鬱的方式解釋世界,因此憂鬱的人更容易回憶起那些不開心的事。簡而言之,人之所以變得憂鬱,是因爲他們的思維方式容易引發憂鬱。

我們看到這些解釋時,也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每個人都要維持自己人格的穩定性與內部心理過程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就會尋找與此一致的解釋。

此外,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最終體現的就是人格。不同文化對個體的人格有不同影響。我們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宣導並強調家國情懷。我們認爲「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纔不會幹」,整體大於部分,集體重於個體。我們的文化更多地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認爲親密關係便是相互依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更多地強調「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強調父母、子女各就其位的家庭秩序。家庭這個社會細胞承載着社會與文化的功能。而個人主義文化更多地強調個體的成就;個人主義文化認爲在親密關係中,界限很重要。

這是個人主義文化與集體主義文化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同表現。

不同的人格在親密關係中的展示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特徵都是光譜上的一點,而且不同的人格類型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儘管如此,人格的分類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很快地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這有點像星座。沒有人認爲星座能夠精準地描述我們每一個人,同樣,人格的分類也是如此。在人格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在正常與異常之間,存在大片的灰色區域,我們多數人的人格都散落在灰色區域之內。

健康的人格是有彈性的、是有韌性的、是能夠成長的;而不健康的人格(如反社會型人格)的成長性與改善性頗具爭議。

(圖/寶瓶文化提供)

在數十年的圍繞情感與親密關係的諮商中,我也發現:潛藏在行爲背後的人格往往在暗中導演着我們的親密關係,例如依賴型人格者往往會被控制型人格者吸引,而回避型人格者的最佳搭檔可能是問題解決型的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兩性關係中的彼此吸引、相互依戀、難捨難分,甚至相互糾纏的背後,都是「人格」在起作用。

爲方便讀者更好地瞭解自己及戀人的人格類型,本書借用了人格心理學中的部分人格類型,它們分別是自戀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執型人格、強迫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依賴型人格、邊緣型人格、憂鬱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只有從人格層面理解親密關係,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戀人的行爲模式、處事風格、愛情表達方式等。

事實上,人格類型的劃分也並非絕對,每個人都是幾種人格類型的結合體,例如,偏執型人格者身上往往有自戀的一面(表現爲自大、自以爲是),有時候他們也會出現反社會型人格的特徵——對他人的動機與行爲的非善意猜測,甚至有時候會出現與迴避型人格者相似的對社會交往的嚴重回避……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不要簡單地對號入座,或者對你的另一半進行歸類,因爲任何結論都可能對現有的親密關係造成傷害。

(圖/寶瓶文化提供)

你將從本書中獲得人格的概貌,以及如何以人格爲通道,理解一類人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情緒狀態和相處方式。但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提醒:這本書可能會幫助你辨別「愛情惡魔」,遠離「PUA」(情感操控)型戀人。

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斷言:「在三十歲時,人格就像鐵板一塊,完全不會鬆動。」事實上,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無數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這些機會能讓我們覺察,甚至改變自己的人格。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人終其一生都在整合童年時形成的性格。」

(圖/寶瓶文化提供)

好的親密關係是一種依戀性的連結,是伴侶之間長期的、持久的相互照料、相互滋養、相互扶持。共同成長讓彼此變得更好。愛是療愈師,也是營養師,如果我們真的能遇到好的愛情,我們就能透過愛的濾鏡,遇見更好的自己。

好的親密關係能幫助你把不愉快的過往扔在風中,開啓一段令人欣喜的人生之旅。自然,糟糕的親密關係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自我功能造成傷害,其影響甚至是毀滅性的。

期待本書可以帶給你一雙慧眼,讓你能夠有效地辨別親密關係中的陷阱,更好地享受愛情的美好,以及更好的彼此。

人格是一面鏡子。我們遇到的戀人往往是「自我」這面鏡子的投射,我們選擇的戀人反映了我們的需求,以及我們內心的恐懼;「你是誰,你就會遇到誰」,是我們的人格讓彼此相互吸引。

兩個相愛的人就像兩隻溫柔的刺蝟,牠們既期待相互靠近,又擔心被對方傷害。

自戀型人格者只愛自己身上的刺;

表演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上都寫滿了故事;

偏執型人格者的刺往往尖利卻又帶傷;

強迫型人格者的刺極整齊地排列着,他追求完美,不允許感情有絲毫的差池;

迴避型人格者把他的刺都藏了起來,你沒有機會碰到它們;

依賴型人格者把他的刺放在戀人的身上,他希望把自己的刺變成戀人的一部分;

邊緣型人格者的刺千奇百怪;

憂鬱型人格者的刺上寫滿了憂傷;

反社會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都很鋒利,甚至有毒……

(圖/寶瓶文化提供)

每一種人格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每一對戀人也都是獨特的存在。

當兩隻刺蝟相互靠近時,如何做到「親密有間」,是每一對戀人都需要修習的功課。針對每一種人格類型,本書從案例展示、愛情藍圖、愛情寫真、愛上這隻刺蝟後的感覺、如何與他相處等角度展開敘述,有趣、有味、有料。

期待你、我一起閱讀,共同成長!

書名:《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作者: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2年7月20日

意猶未盡嗎?前往「讀書吧」購買本書電子版,結帳輸入【style】折扣碼,即享8折!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戀愛與婚姻中的人格識別、接納與付出》,由讀書吧電子書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