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打破季節限制壁壘,實現農業生產的時空轉換
央廣網通遼1月7日消息(記者魏全民)眼下,正值寒冬時節,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鎮蘇家堡村的蔬菜大棚內溫度適宜,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村黨支部書記馬景立正帶着工人們採摘辣椒、茄子等蔬菜,打包好的蔬菜就近送到集市、商超銷售。當地農民積極投身於蔬菜種植的事業中,這些蔬菜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爲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爲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開闢了新的增收點。
說起收益,馬景立臉上洋溢着喜悅。"一個棚子一畝地,一年能種3茬菜。一畝地大棚的純收益在3萬元以上,3個棚子一年能爲村集體創收9萬元以上。"馬景立介紹道,2023年,蘇家堡村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3座溫室大棚,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統一經營,發展蔬菜產業,種植的尖椒、黃瓜等蔬菜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在開魯縣黑龍壩鎮"咱家菜園"生態農場,羊肚菌個大肉厚、肥碩飽滿,長勢喜人。"咱家菜園"管理人員鄭福來說:"這裡種植的羊肚菌是藥食兩用菌,素有‘百菌之王’的美稱,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其口感柔嫩、味美,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高,深受食客的喜愛。"
"羊肚菌是2024年9月末種的,12月17日開始採收,目前畝產800斤—1000斤左右,一畝地能賣出10萬—11萬元,羊肚菌在冬季‘搶鮮’上市,每斤140元的不菲‘身價’,熱銷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城市。"鄭福來說。
榆樹林村村民楊曉豔正小心翼翼地採摘、包裝鮮嫩的羊肚菌,臉上洋溢着喜悅。"每天在棚裡工作6—9小時,每小時的工錢是15元,一年中大約7個月在這裡務工,不用出村子就能有不錯的經濟收入,還不耽誤種自己家裡的地。一年收入2萬多塊錢,我心裡覺得很溫暖,挺幸福的。"楊曉豔滿臉笑容地說道。
黑龍壩鎮"咱家菜園"生態農場佔地近3萬平方米,擁有22棟智能溫室,採用"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生態園區"的模式運營,不僅實現四季豐收,還拓寬了附近村民的就業增收渠道。該鎮每年可長期吸納20—50人,年人均務工增收2萬—3萬元。
近年來,開魯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堅持以農業大縣的實際情況爲基礎,通過不斷優化創新生產力,有效提升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能力。特別是在冬季溫室大棚這一領域,開魯縣積極推廣"反季"種植模式,即利用溫室技術突破季節瓶頸,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時空轉換。
截至目前,開魯縣已建設設施農業設施面積超過1.2萬畝,有效地示範和帶動了2萬餘戶農戶參與其中,使得每戶家庭的年均增收達到8000元左右。這種"溫暖經濟"不僅爲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也爲鄉村產業的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成爲了推動種植戶增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引擎",展現出無限的潛力與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