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院士天團”集聚做強農業“芯片”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院士天團”集聚做強農業“芯片”)

本報記者陳張書長沙報道

近日,中宣部組織開展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採訪活動,首站走進嶽麓山實驗室集聚區,深入瞭解農業“芯片”硅谷。湖南充分利用種質資源豐富、有“農業院士天團”、科研院所聚集等優勢,着力打造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種科學研究、種源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重大戰略品種培育、高水平種業創新人才聚集高地。

2000餘位科研人員守護湖南人日常一餐

用香噴噴的雙低菜籽油做一道辣椒炒肉和剁椒魚頭,配上一份香氣四溢的雜交水稻米飯,享用完美好的一餐,再來幾瓣柑橘,品一杯黑茶,這是湖南人生活中再日常不過的場景。事實上,這些許多人習以爲常的味道背後,飽含着各大“院士天團”在科技上數十年如一日的拼搏與創新。

今年9月,袁隆平院士生前所在的雜交水稻技術團隊入駐嶽麓山實驗室,成爲該實驗室首個入駐的技術團隊。入駐以後,嶽麓山實驗室整合資源,爲雜交水稻技術團隊研究提供優越的條件。

“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目前,雜交水稻在國內累計推廣約100億畝,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嶽麓山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PI、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介紹,目前雜交水稻在國內每年推廣面積達2億畝,在海外推廣也達1億畝左右。

在嶽麓山實驗室,與雜交水稻技術團隊、油菜品種創制中心共同入駐的,還有生豬、蔬菜、魚類、茶類等領域的230餘個科研團隊、2000餘位科研工作者,守穩“菜籃子”,讓老百姓吃飽吃好,吃出健康。

辣椒、生豬、油菜都在加強技術攻關

辣椒炒肉是湖南的一道家常小炒,其中味道好壞的關鍵在於辣椒。“辣椒院士”鄒學校爲辣椒炒肉研發了“春華軟皮椒”品種,它既有樟樹港辣椒的椒香軟糯特性,且畝產高,價格適中,深受消費者喜歡。

“在鄒學校的帶領下,我們已建成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引領全國乃至世界辣椒育種方向。”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李雪峰說。

有了“辣椒院士”研發的“春華軟皮椒”,再配上“養豬院士”印遇龍培育的寧鄉花豬,簡直絕配。40多年來,印遇龍帶領團隊開發湖南地方豬專屬基因育種液相芯片,揭開了寧鄉花豬的美味“密碼”。在生豬健康養殖領域取得系統性的重要成果,在世界舞臺贏得中國話語權。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何俊表示,通過這一技術,人們能精準預測小豬的生育率、患病率、瘦肉率等,將其選做種豬重點培育,不斷優化品種。

炒菜離不開油,研究油菜的官春雲院士和他的團隊爲中國餐桌貢獻了優質的菜籽油。“油菜花能夠觀賞,油菜籽可榨油,油菜苗也是一道菜。”嶽麓山實驗室油菜品種創制中心科研PI劉忠鬆表示,油菜從縮短產期,提升產量,到可供觀賞的彩色油菜花,通過文旅結合畝產效益接近萬元。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科技創新平臺爲種業科研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嶽麓山實驗室堅持邊建設、邊研究、邊出成果,目標是建設國內頂尖、世界一流,以種業爲重點的現代農業實驗室,爲國家種業安全、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持。”嶽麓山實驗室省政府工作專班負責人邵勝強說,到2025年,實驗室將爭取產出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突破10項關鍵核心技術,選育100個以上重要農業生物新品種,納入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體系佈局。

稻香四溢品鑑“中國芯”

本報記者章楊梓昕長沙報道

11月25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採訪團一行走進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品鑑活動在此拉開帷幕。

在研究中心寬敞明亮的食味品鑑室內,濃郁的米香撲鼻而來,記者們興奮地圍坐在擺放着四種新型雜交水稻米飯樣品的桌前。這些樣品分別是玉香兩優1958、韶香100、西子3號以及芯香兩優1751,每一款米飯都晶瑩剔透,散發着誘人的光澤和撲鼻的香氣。

品鑑室內稻香四溢,新型雜交水稻受讚譽

“快來嚐嚐,這是我們中心最新研發的雜交水稻品種,口感與品質均屬上乘!”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熱情地邀請媒體記者品嚐。記者們紛紛拿起筷子,細細品味這些新型雜交水稻。

“玉香兩優1958的米飯,口感軟糯香甜,真是美味極了!”一位記者讚不絕口。“芯香兩優1751也不錯,米飯彈性好,還有一股清香,讓人回味無窮!”另一位記者補充道。

品鑑室內歡聲笑語不斷,記者們紛紛表示,這次品鑑活動讓他們更直觀地瞭解了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科研人員看着記者們吃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們中心始終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與創新,通過技術攻關和品種改良,培育出了一批高產、優質、抗病的雜交水稻新品種。”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柏斌介紹道,“這些新品種不僅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爲農民帶來了更高的收益。”

科研成果豐碩,雜交水稻再創輝煌

在後續採訪中,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詳細闡述了雜交水稻近年來的顯著成就。從超級稻高產新紀錄,到綠色水稻品種的重大突破;從耐鹽水稻新品種的研製成功,到第三代雜交稻技術難題的攻克等,每一步都彰顯了科研人員的智慧與辛勞。

在鹽鹼地上種植高產水稻,曾是許多人的夢想。如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已圓夢,畝產超400公斤,展現出強大的耐鹽性能。在再生稻領域,中心也培育出了一批適宜生育期、高產、優質且耐高低溫的新品種,目前再生稻年產量可達每畝1300公斤。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魏中偉表示,未來將繼續通過良種良法提升當地水稻產量。

隨後,採訪團一行參觀了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中,科研人員正忙碌於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田間試驗及數據分析等各環節,每一項工作都凝聚着他們的智慧與汗水。

“這是我們的基因編輯實驗室,我們在這裡精準編輯和改良水稻基因,培育出更優質、高產、抗病的雜交水稻新品種。”一位科研人員介紹道,“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能精準改良水稻基因,培育出更符合需求的新品種。”

走近雜交水稻技術的產業化領軍者

當天下午,採訪團探訪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黃丹介紹,公司近年來培育了衆多綠色優質、高產穩產、抗病蟲害及耐高溫的突破性品種,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隆平高科構建了以大數據+生物技術智慧育種平臺爲核心的自主創新體系,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超級育種系統”,將品種培育週期縮短至4至6年。目前,公司雜交水稻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年推廣面積超2億畝,海外審定品種達34個,爲雜交水稻國際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科研和技術創新投入,爲雜交水稻事業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黃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