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賢治創辦書屋 珍本文獻廣留布
拾光‧捕手(臺北市立文獻館)
「古亭過去曾有很多存放稻米的古亭畚,所以才被稱爲古亭。」資深出版人高賢治對古亭瞭若指掌。他的父親張紹濂是師承杜聰明的第一位博士生,專門研究愛愛寮的阿片中毒,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人。
大學三年級開始,高賢治總在牯嶺街舊書攤流連,有天發現原版的《臺灣通史》,老闆開價一千八百元,是當時一學期的註冊費,父親出錢讓高賢治買了,這是他收藏古書的起點。
古書越買越多,高賢治也想創業。一九六三年他開了「太平洋舊書店」,隔年搬到寧波西街,爲了向父親的「古亭醫院」致敬而改名「古亭書屋」,專賣學術類書籍。和其他舊書店不同的是店裡有舊書目錄與公定標價,可謂正規的舊書店,連日本及美國在臺大使館也將古亭書屋選入國民旅遊指南的推薦地點。
由於古書賣出就很難再找到相同的,古亭書屋便販售複製珍本,第一本複製珍本是鈴木清一郎的《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書中詳列臺灣人的歲時祭儀及婚喪喜慶,銷售狀況不錯。
高賢治的古書生意並非一帆風順,譬如有一回店裡收到一批馬克思左派的經濟學書籍,後來發現書是警備總部賣出的,只爲了順勢盤查店裡是否有禁書。警備總部還搜查了他在新店高厝七張仔的家,好在他對臺灣史料研究的經營立場一向明確,方纔有驚無險逃過一劫。
古亭書屋結束經營後,高賢治仍然與書爲伍,他還將歷年收藏的臺北拓墾古書契編印成四集《大臺北古契字集》,成爲研究臺灣早期歷史與社會風俗的重要史料。一生與書結下不解之緣的他,逐夢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