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垃圾量遞減 焚化爐BOT成賠本生意
高市議會7日進行警消衛環部門業務質詢,議員郭建盟及陳麗娜均對南區焚化爐BOT案提出質疑。(高市府環保局提供/洪浩軒高雄傳真)
高市議會7日警消衛環部門業務質詢,綠藍議員均對南區焚化爐BOT案提出質疑,郭建盟認爲近年來垃圾逐漸減量,若每年總量低於115.4萬噸,就必須燒外縣市垃圾,或從市庫掏錢補償廠商,且合約綁25年,恐是損害市民健康與財政的賠本生意。
郭建盟表示,高市府規畫未來垃圾處理量,南區廠年51萬噸、仁武廠年42萬噸、岡山年37萬噸,3處焚化廠的處理量加總爲1年130萬噸,中區廠則除役轉型作爲垃圾轉運站,南區廠至今運轉已滿21年,計劃採用促參法重建符合再生能源發電的新廠,預計今年完成促參招商作業,以BOT方式委外新建100億南區綠能發電示範廠。
郭建盟指出,高雄2011年到2020年垃圾量均值爲134.7萬噸,而2016年到2020年5年均值爲133.4萬噸,因5年均值比10年少,顯示高雄自有垃圾量下降,而各縣市自有垃圾處理量提升,無須南送至高雄,雖然目前每年垃圾總量還有約130萬噸,但垃圾量逐年降低,未來每年垃圾總量若未達115.4萬噸,市府就必須自掏腰包補償廠商。
郭建盟認爲,高雄不一定要跟隨潮流委外操作,以免垃圾焚化量被合約綁死25年,市府應該規畫同時有委託營運與自主營運管理的焚化爐,讓高雄垃圾管理保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優勢。此外,焚化爐重整工程可自償,自籌款可透過廢棄物清理基金修法,減低財政壓力。
陳麗娜則認爲,南區焚化爐保證每年要燒47到51萬噸,將增加25%焚化量,如此一來場外也將增加25%的垃圾載運量,市府應該慎重評估移動污染源的問題,小港人已經忍受工業區與焚化爐數十年。
高市府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南區焚化廠的設計量已經從51萬噸降至47萬噸,垃圾量未達47萬噸以下才會給付賠償金額給操作廠商,今年因爲疫情關係,家戶垃圾量其實還上升約4到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