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歐盟應戰略自主,重估對華關稅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6月17日文章,原題:歐盟應堅持戰略自主,重新考慮對華關稅問題 歐盟委員會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EV)徵收高額關稅。此舉在汽車行業引發震動,並可能產生深遠的經濟影響。
這一決定是針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進行反補貼調查後做出的。調查的時機和方式令此次調查引發質疑。與通常的貿易調查不同,此次調查開始時歐盟汽車行業並沒有提出正式申請,這使調查似乎具有政治動機。這似乎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競選連任策略的一部分,也是其對中國“去風險”的更廣泛計劃的一部分。
歐盟的決定受到來自美國的微妙但明顯的壓力影響。美國財長耶倫5月訪問德國時,敦促歐盟在應對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上與美國步調一致。歐盟委員會迅速做出反應,出臺關稅措施,似乎更符合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而非歐洲汽車產業的利益。
與歐盟委員會的立場相反,歐洲主要汽車企業的高管公開批評了徵收關稅。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主張降低關稅,加強競爭,以生產出更好的汽車。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利弗·齊普策認爲,(對華加徵)關稅將損害歐洲的競爭力。
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進口商將承擔額外成本,根據2023年的貿易數據,關稅每增加10%,將產生大約10億美元的支出。對於一個正在艱難應對需求下降的行業來說,額外經濟負擔來得不是時候。
徵收關稅還可能破壞歐盟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根據“綠色協議”,歐盟的目標是到本十年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55%,而交通運輸部門將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減少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可能會破壞歐盟2035年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車的計劃,因爲僅靠歐洲的產量可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需求。中國擁有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產能力,對於歐盟向綠色交通轉型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根據榮鼎集團的數據,歐盟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已從2020年的16億美元激增至2023年的115億美元,佔歐盟電動汽車進口總額的37%。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關鍵問題是可能與中國發生報復性貿易戰。此外,中方還可能針對歐洲農業和航空部門的其他敏感出口產品進行反制,雙邊經濟緊張可能升級,歐中關係或將進一步惡化。在相互關聯的全球經濟中,此類衝突的影響超出直接涉及的行業,有可能影響更廣泛的經濟穩定。
調查將持續到10月底,這爲布魯塞爾和北京達成對雙方都有利的協議留出了時間。更務實的做法是北京不要落入華盛頓的圈套。這意味着不讓美國挑撥歐洲與中國對立,限制報復威脅。與此同時,布魯塞爾最好能表現出戰略自主性,避免損害其繁榮的一大來源。雙方都需要冷靜的頭腦。(作者阿德里爾·卡鬆塔是駐倫敦的政治風險顧問和律師,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