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百寶箱:清宮龍袍的時尚文化史

左爲清高宗乾隆像,右爲乾隆朝藍色江綢平金銀龍夾龍袍。 圖/維基共享、《清宮服飾圖典》

▌本文爲《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八旗,2023)書摘

繪製冠服圖中使用一百多兩的飛金,帝后的服飾閃亮耀眼,實因製作服飾使用金線、銀線、片金等。其次,工匠仔細繪製珍貴海龍皮帽等,海龍皮、貂皮、黑狐皮本身價格不斐。再者,來自荷蘭生產的羽緞也成爲皇帝、官員等雨衣。透過貿易俄羅斯商人從荷蘭販賣到中國。

其他,青金石、珊瑚、貓眼石等玉石也有很長的商貿路線。《皇朝禮器圖式》用來規範帝國的禮制,探討清朝冠服的製作價格、貿易,乃至技術是有趣的議題。以下分三小節來討論:

▌西洋金銀線

唐代以後,中國產金線,以杭州地區製作的最著名,稱爲「杭金」,然其品質仍不如歐洲進口的。據粵海關的報價:金線每重1 兩價格爲銀1.76 兩,銀線每重1 兩爲銀0.88 兩。恰克圖商人購買的金線每重1 兩價格爲銀1.53 兩,銀線每重1 兩爲銀1.29 兩。

清代后妃有固定宮分,在金線方面,皇太后金線20綹、皇貴太妃金線14綹、皇貴妃金線14綹、貴妃金線12綹、妃6位,每位金線10 綹、嬪2位,每位金線6 綹、貴人5位,每位金線3綹、福晉6位,每位金線3綹、八阿哥福晉金線6綹,以上共金線171綹。

《萬國來朝圖》中的乾隆后妃與皇子。 圖/維基共享

這些金線用來縫製朝服。乾隆十三年,太監胡世傑傳旨:着南邊做二色金龍袍一件。太監胡世傑交龍袍紙樣一張,傳旨:「着照樣用三藍色寧紬繡做金銀線穿花九龍袍一件,其花要銀線龍身枝葉要金線靠色先畫樣呈覽,準時交南邊繡做。」

於十月十三日七品首領薩木哈持出西洋銀線6把(綹)外有零的14支,共重48兩。西洋金線12把(綹)外有零的10支,共重86.5兩。奉旨:「龍袍照樣準做,將銀線挑頭等的二把做龍袍花頭用,次等的25 支做石青面甲上花頭用。金線內挑次等19 支,做月白麪甲上明葉用,再袍甲上所用靠色之金線着伊本地添做。其下剩之金銀線俱各送進。」十四年二月三十日蘇州織造圖拉送到三藍地寧絈金線穿花九龍袍一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乾隆三十二年,蘇州織造薩載做緙絲龍袍4件、繡洋金龍掛4件,共核銀1,001.82兩。李侍堯在乾隆四十三年進貢,派人到蘇州採辦貢品。顧廷煊承辦繡袍褂數目單:洋金龍袍褂3套,計銀1,080兩。顧繡龍袍褂3套,計銀480兩、緙絲龍袍褂3套計銀450兩,共銀2,010兩。洋金龍袍掛就是用西洋金銀線做的龍袍,每套要360兩,比顧繡和緙絲貴一、兩倍以上。

顧繡是皇帝和貴族喜歡的龍袍出產鋪子,很多官員選用顧繡龍袍進貢,卻常被駁回。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的雜錄檔有許多實例,此說明顧繡加西洋金線纔是皇帝的最愛,缺一不可。

金銀線織的緞疋價格貴,恰克圖郎中伊克坦布呈稱:「查得俄羅斯等雖拿出金銀線織緞,給我商人看過,並無人詢問要買,先前金線織緞,以俄羅斯尺每尺曾索價銀20兩,今定價12兩;銀線織緞每尺曾索銀10兩,今定價7兩。」除此之外,織造龍袍的工匠費用也不便宜,根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記載,龍緞每疋織價銀25.6兩,粧緞每疋織價銀31.1兩,蟒緞每疋織價銀33.7兩。

乾隆朝藍色江綢平金銀龍夾龍袍,裝飾方式即爲金銀線交互換色。 圖/《清宮服飾圖典》

▌毛皮

《皇朝禮器圖式》記載:「皇帝御冬朝冠薰貂爲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以及「皇帝御冬朝服色用明黃,惟南郊祈榖用藍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又,皇帝冬朝服以「片金加海龍緣」皇帝的冬吉服冠「海龍爲之,立冬後易薰貂或紫貂,各爲其時」。

皇太子、皇子等的朝冠、朝服也用薰貂皮。薰貂系用烏梁海進貢的毛皮,乾隆朝每年須向唐努烏梁海徵收貂皮3,000張。貂皮不足,可用其他毛皮代替。此地產的貂皮色黃稱爲黃貂皮,價格便宜大概1兩左右,經過薰染之後就成爲薰貂。「每年烏里洋海進到皮張變價時,其中貂皮有可薰染應用者,亦準其挑選備用。」通稱爲染貂皮,在北京的店鋪即有販售。

端罩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的冬裘服外罩,在舉行嘉禮慶典和吉禮祭祀以及平常朝會所穿服飾。《皇朝禮器圖式》規定,皇帝的端罩以黑狐、紫貂爲之。皇太子端罩黑狐爲之、皇太子端罩紫貂爲之、親王端罩以青狐爲之、鎮國公端罩紫貂爲之。民公端罩貂皮爲之、一等侍衛端罩猞猁猻爲之,間以貂皮。二等侍衛端罩紅豹皮爲之、三等侍衛黃狐皮爲之。端罩整件都是毛皮縫製,耗材大,所以黑狐皮價格高。

北京元狐皮價格高,2 張約估銀90兩。貂皮價格高,在《總管內務府現行條例(廣儲司)》載:「頭等侍衞鑲貂皮、猞猁猻端罩,蟒襴緞面羊皮裡染貂皮朝衣。二等侍衞紅豹皮端罩補緞面羊皮裡,有腰襴剪絨朝衣。三等侍衞藍翎侍衞黃狐皮端罩補緞面羊皮裡,無腰襴剪絨朝衣。」所以頭等侍衛鑲貂皮端罩和染貂皮的朝衣,也不是真的貂皮。

端罩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的冬裘服外罩,在舉行嘉禮慶典和吉禮祭祀以及平常朝會所穿服飾。依每人品秩不同,材料亦有不同。圖爲賈全畫二十七老圖。 圖/《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

《北徼方物考》載:「西北域記曰俄羅斯產𣬽黑,而毫白曰元狐。張玉書外國記曰,康熙十五年俄羅斯貢黑狐。總記曰悉比釐阿產黑狐,慕維廉曰黑狐居於西卑利」。悉比釐阿、西卑利都指西伯利亞,俄羅斯在十八世紀每年向中國輸出的3萬張狐皮。

而《當譜集》則載,「玄狐皮出在洋海東,紫黑色,毛靈軟微,代針尖灰白根。」所謂的「洋海東」和海龍皮產於「西洋海」一樣,不太確定產地。可見在朝廷能掌握的毛皮產地,到民間則十分模糊,毛皮的知識尚未普及。

在冠服圖中,皇帝至天壇祭祀穿着天馬皮。天馬皮爲沙狐皮的價格便宜,每張約1.2兩。而且,清朝高級的毛皮服飾選擇動物的下頦(俗稱膆)、腋下(俗稱肷)、腹部兩側(俗稱膁)等部位,切割成條狀販售。黑狐膆每條0.8兩,也稱烏雲豹每條1兩、黑狐膁每條1兩,沙狐皮的每條僅0.23至0.3兩。沙狐皮可以權充黑狐皮。

《皇朝禮器圖式》規範自皇帝、公侯、文武百官穿戴各種毛皮,使得野獸捕獵過多,數量減少,就有其他動物毛皮取而代之。薰染貂皮是烏梁海進貢的貂皮加工。乾隆十六年(1751),廣儲司總管六庫事務郎中寶善等據衣庫員外郎歪三等文開,給三阿哥做染貂皮帽1頂、四阿哥染貂皮帽1頂、五阿哥染貂皮帽2頂,用染貂皮4張,每張銀4兩,用銀16兩。染貂皮1張需要4兩銀子,並不便宜。

左爲乾隆朝夏朝冠,右爲乾隆朝御製藍綢捻金銀繡金龍十二章吉服袍。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英國Bonhams拍賣行

▌珠寶

《皇朝禮器圖式》中,詳細規定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和命婦的各項服制形制。可以看出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珠玉雜寶,特別是皇帝的朝珠和冬朝冠是其中最有特色且使用珍寶最爲繁雜的品項。這些皇室的冠服,依據等級有明顯的種類和數量區分,正是藉由服飾表達身分地位的最好象徵。

在皇室冠服中,最常用的珠寶即是東珠,上至皇帝、下至一品命婦,都廣泛的使用東珠,只是在使用數量上當然就有明顯的不同。東珠使用的範圍包括皇帝的朝冠、朝珠、朝帶;皇太子的朝冠、朝帶;皇子的朝冠、朝帶;世子、郡王、貝勒朝冠、朝帶;固倫、固倫額駙朝帶;鎮國公朝冠;民公、侯、伯、文一品朝冠。到文武二品、文武三品以下就沒有使用東珠了。

后妃方面,皇太后和皇后冠服當然也大量使用東珠,像是朝冠、金約、耳飾、領約、朝珠、吉服冠等等;皇貴妃、皇太子妃、皇子福晉的冬朝冠、金約、領約;妃、嬪、世子福晉、郡王福晉、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鎮國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鎮國公女鄉君的冬朝冠、金約;民公夫人、侯夫人、伯夫人、一品命婦的冬朝冠;以及皇貴妃、貴妃、妃、嬪的耳飾皆用到東珠。從使用的品項範圍可看出,隨着等級下降,使用東珠的機率越低,使用的數量也遞減。

東珠使用的範圍雖廣,但是唯獨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可以在朝珠上使用東珠,而且使用的數量也有定製:「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大清會典事例》中規定:「正珠朝珠。定例惟御用。至皇子及親王郡王。不但不準用正珠。即東珠朝珠。亦不準用。」

《皇朝禮器圖式》也特別規定「皇子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親王、世子、郡王皆同。」再搭配絛帶的顏色,包括帝后用的明黃,皇子、親王等用金黃,以及貝勒以下用石青,皆可看出對應身分的等級。另一例證則是,在《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中被抄家的臣子們擁有的珍寶歎爲觀止,但唯獨缺東珠,可見東珠在使用上的珍稀和特殊性,證明東珠表示身分的高貴。

左爲清皇貴妃的冬朝冠,右爲金鑲青金石金約、領約。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服飾圖典》

有趣的是,在部分特定冠服定製上會特別標明「大東珠」,當然能使用「大東珠」的只有少數人,像是皇太子和皇太后、皇后的冬朝冠,「皇太子冬朝冠,薰貂爲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金龍三層,飾東珠十三,上銜大東珠一」。「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薫貂爲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

至於珍珠,雖然在皇室冠服中也是頻繁的使用,但「大珍珠」也只有出現於皇帝的冬朝冠、皇帝冬吉服冠、皇太后皇后冬朝冠、皇太后皇后金約以及皇貴妃冬朝冠。看得出來也是皇室珠寶珍品之一。冬朝冠是一個相當有代表性的禮器,尤其是皇太后與皇后的,就像是一個琳瑯滿目的藝術品一般,上面綴滿各式珠寶。

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的記載:「皇太后、皇后冬朝冠,⋯⋯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鳯七,飾東珠各七,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末綴寶石,青縀爲帶。」

其中光珠寶類就提到了東珠、金鳯、珍珠、大東珠、貓睛石、金翟、翟尾垂珠、青金石、珊瑚等等。之後的皇貴妃、妃、嬪的冬朝冠也都有琳瑯滿目的綴飾,形制上大致相同,但可以看得出來依等級減少部分寶石及數量。

珍珠也在皇室冠服中頻繁使用。左爲乾隆朝金鑲東珠貓睛石嬪妃朝冠頂,右爲乾隆朝薰貂朝冠,頂用三層東珠,最上銜大珍珠。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寶石類也是皇室冠服常見的裝飾品,青金石、綠松石、貓晴石等都出現在冠服之中。《中國古代當鋪鑑定秘籍》中對青金石有很有趣的敘述:「青金石此石色青而呆,雖名青金不要透金,亦分新舊之論。」並對其顏色和價錢也有介紹,「其色藍高如雨過天晴,內有金色高元者爲美。洋青是翠色,有水青是白色。乾隆三十年間,如佛頭上好的值價銀七八十換;嘉慶三十年間不過值幾換而已。」

皇太子的朝珠也也使用青金石和綠松石來裝飾,但就不像皇帝的那麼講究,依據每種場合而變化,「皇太子朝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隨所用」。皇太子的朝帶則是「飾青金石,每具銜東珠五」。 武四品冬朝冠、冬吉服冠冠頂也會用青金石裝飾; 另外像是皇太后、皇后冬朝冠、皇太后、皇后金約;皇貴妃、妃、嬪的冬朝冠、金約等等都使用到青金石。

綠松石則使用在皇帝的朝珠「夕月用綠松石」;皇帝朝帶,「飾紅寶石或藍寶石及綠松石」。皇太子朝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隨所用」。鎮國公夏朝冠,「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侯朝帶,「每具飾綠松石一」;皇太后、皇后金約,「後系金銜綠松石結」;皇太后、皇后領約,「末綴綠松石各二」;皇貴妃金約,「後系金銜綠松石結,⋯⋯貴妃、皇太子妃皆同」;妃金約,「後系金銜綠松石結」;嬪金約,「後系金銜綠松石結」。

紀昀(1724-1805),《閱微草堂筆記》載:「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好,尚無定準也。記餘幼時,人蔘、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昂;綠松石、碧鴉犀(碧砑璽),價皆至貴,今則日減;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幹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爲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又灰鼠舊貴白,今貴黑;貂裘舊貴長毳,故曰豐貂,今貴短毳;銀鼠舊比灰鼠價略貴,遠不及天馬,今則貴幾如貂;珊瑚舊貴鮮紅如榴花,今則貴淡如櫻桃,且有以白類車渠爲至貴者。蓋相去五六十年,物價不同已如此,況隔越數百年乎?」

從紀昀年幼到年老五、六十年間,毛皮、玉石價格不斷上漲,而清朝官俸卻都維持不變,如何維持冠服禮制也是個問題。

郎世寧所繪《塞宴四事圖》中的乾隆后妃。 圖/維基共享

《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

作者: 賴惠敏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01

內容簡介:在近幾年流行的清宮劇中,因爲強調場景、道具、佈景、服飾工藝的寫實和精緻,讀者對此並不陌生,甚至是倍感熟悉。然而這些清宮時尚是如何形成的?背後又有哪些力量的推動?如果把博物館的器物放在乾隆時代的經濟史脈絡來討論,北京的商鋪就像現今的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德國的法蘭克福歌德大街,精品店林立。本書探討清宮寶藏之洋貨是採有層次的往外擴展,首先是帶動京城時尚,再由北京往外擴展到其他地區。最顯著的是北京蒙古王公每年到北京朝覲駐錫外館,附近有一、二百多家雜貨店,販售銅盆、銅器皿、銅佛像等;至今參觀蒙古共和國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各種銅器皿。其次,宮廷利用洋貨的材料,融入宮廷文化特質,再經設計、創新式樣,洋貨的用途已超乎西方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