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養老產業盈利難題、應對養老金缺口 銀行保險、資管機構在陸家嘴論壇共議銀髮經濟

財聯社6月20日訊(記者 王宏)如何改善養老產業盈利難題,如何應對養老金缺口,如何推進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市場建設,今日在陸家嘴論壇上,來自銀行、保險、資管機構的高管共議解決方案。

上述人士普遍認爲,我國養老金替代率不高,存在養老儲備金缺口,養老供給不充分,養老設施供給存在錯配。因此要發展養老金融,推動個人商業養老險發展,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並給出許多建議。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還建議,長護險應當成爲強制保險,應當實現全民覆蓋。

養老供需錯配,養老金儲備存缺口

“14.1億國人中,超過60週歲有2.97億,佔比21.1%,其中超過65週歲有2.1億,佔比15.4%”,周漢民表示,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當前屬於中度老齡化社會。但他認爲,老齡不是負擔,老齡是社會的財富,社會也要爲此負責。

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的市場規模有35萬億之多,有望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中國人壽集團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指出,老年人有沒有錢消費、敢不敢消費,對於釋放銀髮經濟的潛力尤其關鍵。

此外,蔡希良表示,我國老年人養老金替代率不高,沒有達到國際組織55%的指標。“養老金替代率低,會導致老年羣體支付能力不足,難以形成有效需求,根本上還是養老儲備金缺口的問題。同時,我國養老供給方面也存在着不充分、不均衡以及養老設施供給錯配的問題”。

“發展養老金融首先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公共服務的供給、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都面臨巨大挑戰,養老必將從過去靠國家向靠社會、靠個人轉變”,太保集團執行董事、總裁趙永剛認爲,推動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是當前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首要任務。

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谷澍則表示,銀髮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見效慢。養老產業普惠性經營主體面臨着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擔保的難題。此外,隨着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大量縣域人口遷移,轉化爲新市民,但是與之配套的養老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供給相對薄弱。

多舉措發展養老金融

解決養老金儲備不足和養老風險保障不足的問題需要發展養老金融,蔡希良表示,養老金融應該具備長期積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徵和功能。發展養老金融應該把握好這個定位,在頂層設計、激勵政策以及產品服務的提供等方面體現政策和目標的一致性。

因此蔡希良建議,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吸引力,解決養老金儲備不足問題。例如,研究取消企業參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須先參加第一支柱的要求,破除企業年金職工參保率必須達到70%的隱性門檻,給中小微企業、社會公衆更多自由選擇權;優化個人養老金領取時3%的個稅,對中低收入者、靈活就業羣體全程免稅,提升第三支柱吸引力。

發展多層次支柱,谷澍建議,第一支柱方面,要讓社保卡和醫保卡使用更方便;第二支柱方面,提高年金綜合服務水平和綜合回報水平;第三支柱方面,提供更多養老金融產品的全面供給。同時建議給予稅務優惠,讓企業更願意建立企業年金。

對於養老產業投資金額大、回收週期長、運營效率低的問題,蔡希良建議,通過養老金融+養老服務、養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養老金融與養老產業深度協同,破解養老產業低盈利帶來的難題。

“保險機構參與養老金融具有天然優勢。保險機構的資金管理具有天然負債端的成本要求,更注重投資安全性和穩定性,更注重精細化管理和集約式增長”,趙永剛還表示,養老服務市場關鍵性問題是供需匹配。做好客戶定位,聚焦客戶真實需求,做好對應服務體系建設,才能帶動入住率。生活協助、護理服務、康復醫療是未來養老社區的剛需。

銀行業如何發力養老金融,谷澍建議,融資服務供給方面,做好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信貸、投資、金融租賃等綜合化服務能力融合以及將養老機構建設中財務表現評價和發展潛力評估融合好。此外,提升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域的養老金融服務水平,加大網點在縣域城鄉結合部佈局力度,同時做好政銀企三方結合,增強養老服務全社會聯動合力。

建議中國養老金納入國際資產,長護險應全民覆蓋

施羅德集團中國事務主席Sebastian WOOD表示,預計中國國內養老金市場的增長將遠超其資本市場的增長。此外,全球多元化投資可以爲中國養老金計劃成員的投資組合帶來重大的收益。但在中國,如果不包括全國社保基金管理的部分,目前養老金儲蓄只能投資於國內資產。因此其建議將國際資產納入中國養老金投資組合。”

周漢民指出,長護險是我們應對老齡社會,金融界可以積極參與的手段。8年試點後,將長護險推向全國刻不容緩。

周漢民建議,長護險應當成爲強制保險,應當全民覆蓋。具體來看,制度創設上要求統一,需要頂層設計;籌資來源要多元,長護險籌資應是社會一塊,專業機構一塊,個人一塊;服務既要多元又必須規範,長護險分級需要全國統一標準;最後長護險評級機構必須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