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自傳》——富蘭克林自我奮鬥的傳奇一生

《富蘭克林自傳》(以下簡稱爲《自傳》)已經被翻譯成了許多種語言,有一百多種版本,其影響力是其他任何一部美國書都無法比擬的。

本書共分爲上中下三篇,距今已有近兩百年之久,然而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生存文化的視角來看,作爲一所普通的大學,目前仍面臨着生存與發展、挑戰與競爭的困境,可以從《自傳》中得到啓示與解答。

對《自傳》中生存文化的闡釋

(一)《自傳》上篇的謀生方式

1. 精通印刷業,是安身立命的第一步。

富蘭克林家族的傳統就是學習傳統的手工藝,因此富蘭克林的幾個哥哥姐姐們都拜入到了不同的行業當中,有打鐵的、有印染的、有做蠟燭的、有做肥皂的、有理髮的。

因爲富蘭克林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書,所以他的父親決定把富蘭克林送到他的哥哥那裡學習印刷工藝。

17歲時,他精通印刷業,成了哥哥的左膀右臂。

2. 堅持讀寫,補足學校教育的缺憾。

年輕時,富蘭克林博覽羣書,班揚著《天路歷程》,伯頓著《歷史文集》,普魯塔克著《列傳》,笛福著《論計劃》,馬瑟著《論行善》。

他一遍又一遍地讀,從讀中學到字彙與寫法;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原文進行比較,找出錯誤之處加以糾正,並在哥哥創辦的《新英格蘭報》上發表了幾篇匿名文章。

在這種讀寫的過程中,他的學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彌補了他在學校裡所缺乏的知識。

3. 離開家鄉,獨自創業。

十七歲的時候,富蘭克林對自己的印刷技術很有信心,所以他離開了波士頓,獨自一人去了紐約,後來又去了費城。

旅途艱辛,身上僅有的幾個銅板,衣食無着。

新來的印刷店老闆沒有立刻僱用他,他暫時沒有工作可做,就去找一位好心的老人(他的女兒是富蘭克林的妻子)。

漸漸地,他靠着自己的勤勞和節儉,攢下了一些錢。

爲了在費城開一家自己的印刷廠,他與一位朋友一起來到倫敦,在一家印刷廠找到了一份工作,正如他的朋友們所說的:“到倫敦去做一份印刷工作,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爲將來在新大陸開業做準備。”

後來,23歲時,富蘭克林正式在費城開了一家印刷廠,在費城,除了多年的死對頭佈雷福德外,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與他匹敵的人。

4. 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創業夢。

富蘭克林離家自立時,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

比如約翰·布朗博士,他的小商店老闆,他的好朋友柯林斯,威廉·基思,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安德魯·漢彌爾頓,費城著名的律師,等等。

一七二七年,富蘭克林把他所有聰明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叫做“密社”的俱樂部。

“密社”裡的每個成員都很高興地爲富蘭克林拉來了生意,比如承印鈔票,頒佈法令,投票等等。

因此,有句話說:“富蘭克林很會利用人的因素,朋友就是他事業上的無形資產。”

(二) 《自傳》的第二部分

富蘭克林不僅注重財富的積累,他還與“密社”中的朋友們共同創辦費城圖書館,使他和其他人有機會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他每天看一兩個鐘頭,把它當作唯一的消遣。

在閱讀中,他了解到完善品德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列出了十三條值得去做並必須去做的美德。

那就是:自制、少言寡語、有條理、有決心、節儉、勤奮、誠實、公正、中庸、潔淨、平靜、節制和謙遜。

他讓自己一個接一個地去做,當一個習慣形成之後,他就去做下一個,直到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

這一切奠定了他未來的聲譽與職業生涯。

(三)《自傳》第三部中的公共利益觀

富蘭克林的商業頭腦很好,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他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他建立了費城的圖書館,還建造了教堂。

接着建立了孤兒院和建立了費城大學(現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又建立了費城的醫院,發明了富蘭克林的爐子,免費提供了專利,還配備了衛生人員,安裝了路燈,鋪設了人行道等等。

富蘭克林關心人們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爲目標。

富蘭克林是許多公共福利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他不求名利、不求地位、爲人寬厚、同情弱者、爲人正直、處事公平,深得羣衆的愛戴與信賴。

這不但給他個人帶來了聲望,還使他從事的公益事業蒸蒸日上。

從《自傳》中我們體會到,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都應以正直的態度,注重內在修養,以修“內功”爲基礎,才能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是如此,大學的生存與發展同樣如此。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存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成果

在現代社會中,網絡、手機、汽車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和便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這些現代化的工具也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人際關係。

正如鄧子濱所言:“世間溫良恭儉讓,世態炎涼……”

車殼遮住了人們的臉,阻隔了禮義廉恥的信息傳遞。

大學裡的氣氛,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着變化。

師生關係淡漠,同事疏遠,上下級疏遠等。

如果我們冷靜下來觀察,就會發現,在大學校園裡,有一種模糊的趨勢:

(一) 學生方面:即使是四月和五月,陽光明媚的早晨,也很少能聽到書聲和閱讀的聲音,只有一些學生低頭玩着手機,玩着遊戲,或者談着戀愛。

在假期和週末前後,學生們都有一種躁動不安的感覺;四年級教室空無一人,寢室裡只剩下幾張牀的凌亂景象。

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或競賽;有些學生學習動機不強,上課遲到、曠課、抄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時有發生。

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太過功利,一些考研者只注重少數與考研相關的課程,而忽視了其它專業課的學習,師生關係也就漸漸淡了下來。

(二) 師資方面:因爲一些教師不住宿舍、坐私家車、工作負荷大、教師之間的聯繫減少、相互切磋的機會減少、與上級領導的接觸和交流也減少。

個別教師教學態度散漫,不重視課堂紀律,不常深入學生中間詢問,課堂互動缺乏,氛圍沉悶。

作業的數量和數量都很少,批改的也不仔細,甚至根本不留作業。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授課速度,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有一些老師給出的課程成績無法拉開學生的檔次等等。

總而言之,由於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教師自身修養與自我約束的缺失,造成了一些教師缺乏責任感、專業化、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

(三) 領導力:大學裡的官僚氣氛越來越濃,有權勢的人和普通教師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幾乎一個學期都見不到一位走路的領袖,除了期中檢查。

在用人上,領導缺乏公開公平的原則,沒有爲廣大職工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沒有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從上述觀察與調查中得到的結論來看,如果我們能仔細閱讀《富蘭克林自傳》,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癥結所在,並找到解決之道。

生存文化對《自傳》的啓示和應用

《自傳》的前半部記述了富蘭克林少年時期艱難求生的經驗,這種生存策略適用於當代大學生的生存現狀。

第二部分講的是他的財富管理之道與做人的道德修養,這一部分對於大學教師來說是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鑑的。

第三部分講到他的公益事業,此時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財力基礎,又有了官銜,行事作風堪稱領袖楷模。

因此,今天的大學生、大學教師、大學領導們,都能從《自傳》中學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1)加強對大學生生活技能的掌握

大學生們應該向富蘭克林學習,努力掌握一門技術,努力學習,或者把自己的專長學好,增強憂患意識。

同時,要多讀一些課外書籍,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樣才能拓寬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爲自己將來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離開父母來到大學,在陌生的都市中,要學習獨立生存的技能,學習人際交往技巧,處理與同學之間的各種關係,能夠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克服因壓力、競爭等而產生的不良情緒。

多讀一些品德修養方面的書籍和期刊文章,以此來培養自己的情操,讓自己成爲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勤勞、節儉、誠實、守信等)。

(2)教師要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

作爲一名大學教師,我們應該向富蘭克林學習,向他學習。

人不需要過多地關注物質財富的積累與享受,更要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

作爲一名大學老師,他必須要有一顆高尚的心,就像富蘭克林所說的“十三條美德”一樣。

其次要有奉獻精神,願意爲學生付出一切,加強爲學生服務的意識。

第三,要有不斷學習和探索的毅力,不計個人得失的心胸,從而形成自己的特點,爲自己的發展打下基礎。

(3)領導幹部要堅持公正、公開、公益的原則

學校領導應該多走出辦公室,走下車,走到學生和教職工中間,和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想法。

加強學生管理,嚴抓學風,培養有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志青年。

其次,領導幹部在工作中要避免虛榮、求功、求名、求位,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充分調動和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

這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穩定教職工隊伍的穩定與凝聚力、促進學校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富蘭克林自傳》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它在帶給讀者愉悅的同時,也開啓了讀者的智慧,爲讀者提供了學習的典範。

富蘭克林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哪怕是生活在最底層的窮人,只要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他也可以成爲一個對人類、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富蘭克林的著作中,富蘭克林提出了許多生存的策略,例如節儉、自我奮鬥、堅持自我學習、公平對待競爭對手、合理利用朋友資源、完善道德、謙虛中庸、慷慨大方、熱心公益等。

對物質至上,對人情冷漠的人,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找到了迷失的自我,重新定位,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價值取向,重新確立了自己的生存策略和原則。

看完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歡迎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