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做好人、做好事、賺好錢

10月20日,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廈門峰會順利召開。本次峰會的主題是「迎新局、開新篇——世界格局演變下的企業發展」。在「開幕演講」上,馮叔作主旨演講。以下爲發言全文。

演講 | 馮侖(微信公衆號 | 馮侖風馬牛)

中國的民營企業有些已經存在了四五十年,魯冠球創辦的萬向集團已經發展了55年,至今還在快速發展,攀登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正陷入困境,特別是房地產行業,頻頻暴雷,一些企業家甚至變成「兩院院士」——去了醫院和法院。這兩個極端中,有沒有一些必然問題?

差不多十年前,有一個非常著名、登過富豪榜的企業家出了狀況。我當時問全國工商聯的一位領導,「有沒有機會反映一下這家企業的情況,幫助他走出危機?」結果這位領導非常簡單地問了我一句,「他爲社會做過什麼?」我說,「他企業做得不錯,公益慈善應該總會做一點。」但是在這位領導的印象中,這個企業家沒有做過。

我再問,「如果沒有做過,會怎麼樣?」

這位領導說,「那我不能替他說話。因爲他在企業發展中只是考慮自己賺錢,沒有爲社會考慮,我如果爲這樣的企業家說話,相當於成了幫他賺錢的工具,那也不是工商聯的工作。工商聯要引導、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踐行社會責任。」

我聽完之後覺得,企業光賺錢不行,還要做「三好學生」——做好人、做好事、賺好錢。

現在我們常說企業社會責任、ESG,這些東西到底跟企業生存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是企業現在活下來的根據。有一個數據統計,反映公司市值、生存時間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係。數據顯示,凡是社會責任做得多、做得好的企業,活得比較長,比不做的市值要高5%。

還有一個參照是企業家組織。亞布力論壇企業出狀況的比較少,而亞布力論壇年度大會有一個常設主題——企業社會責任。我也受亞布力論壇影響。20年前,《基金會管理條例》頒佈之後,我和幾位亞布力論壇企業家就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私募慈善公益基金,現在叫愛佑慈善基金會,是全國最大的心臟病兒童救助基金會。

也是從那開始,我本人和企業先後參與發起了23個公益組織,其中很多是和亞布力論壇企業家共同發起的,包括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壹基金、故宮基金會等,它們在不同專業領域應對一部分政府暫時沒有能力解決、社會又有需求的社會問題。比如環保,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現在是全國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每年資助的資金佔民間環保公益資金的60%,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一任會長劉曉光、第二任會長王石、第三任會長韓家寰,第四任會長是我,都是亞布力論壇理事。亞布力論壇企業家堅持努力踐行社會責任,就帶來企業自身的發展。

事實上,你關心他人越多,你得到的回饋、支持就越多;你越理解別人,別人就同樣越理解和支持你;你爲別人送去溫暖,別人就會給你力量。胡雪巖講過一句話,叫「前半夜想想別人,後半夜想想自己。」當一個企業做每一個決策的時候先考慮一下環境、社會、他人,那麼他們就會得到更開闊的視野,同時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企業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把ESG或者企業社會責任做好。

有很多企業在討論社會責任的時候會問,自己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做。是沒吃飯的時候就開始做,還是邊吃飯邊做?或者是吃飽了、吃撐了才做?根據我的觀察,履行社會責任一定要貫穿企業全生命週期,全公司都要關注,一邊發展企業,一邊校正自身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改善公司治理,而不是等錢多了以後突然想起來捐一大堆錢。

有些企業家平時很忙,當談到企業社會責任時,就想出一筆錢讓下面的團隊去做。有些企業家更是奇特,當要拿地的時候就想起做企業社會責任,先捐一筆錢,然後再拿一塊地。這種做法,實際上將公益變成了私益,爲自己圖私利,反而將企業引到邪路上。

企業家做公益有很多方法。有陳光標的做法——直接給錢,也有被調查的時候指望捐一筆錢能夠「平安落地」。這些做法都有缺陷。現在,已經有大量民營企業家用現代公益的精神和方法履行社會責任,比如創辦專業的公益基金會、將公益項目產品化,等等。

當然,還要有創新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舉個例子來說,遠大科技集團是一家長期聚焦低碳環保領域的企業,最近14年他們致力於一個目標——地球上新建的房屋不再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築碳排放很高,建築行業碳排放量佔所有碳排放的30%以上。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要用創新的方法,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像特斯拉一樣流水線生產。張躍將企業利潤全部投入工業化住宅——遠大活樓的研發,花了90億元,終於成功了,而且是全球首創。

遠大活樓有五條流水線,每條流水線一天可造1萬平米住宅,然後通過標準集裝箱從工廠拉到現場直接安裝,建築面積越大,成本越低。假設廈門都用遠大活樓,房價都會降低,而且遠大活樓建造週期快,且是近零排放。遠大通過這種方法踐行社會責任,尤其是解決當下房地產業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解決暴雷問題,活樓不需要高槓杆;二是解決爛尾問題;三是解決保交樓問題;四是對環境友好。最近,我們與遠大合作,在一些城市推動建築革命,用工廠化建築、不鏽鋼建築改變水泥森林。

總而言之,民營企業長期發展的前途在哪裡?在市場、在客戶,但更重要的是在於我們的發心和社會責任。我期待未來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商業奇蹟的同時也能履行社會責任,只有這樣,經濟才能越來越好,社會也纔會越來越和諧、美好。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