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是作家,更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當我們談論文化遺產保護時,馮驥才先生的名字是無法被忽視的。
作爲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馮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舉世矚目,《神鞭》《俗世奇人》《挑山工》等佳作都讓他家喻戶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馮先生在非遺保護領域的貢獻更是讓人敬佩。
他是作家,更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馮驥才的非遺保護之路
馮驥才被稱爲“中國非遺保護第一人”。
20世紀90年代初,他投身於天津城市保護,並以個人的方式關切文化遺產的當代命運。
馮驥才考察估衣街
21世紀初,他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隨即倡導並主持了規模宏大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全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地毯式普查,積極推動國家的非遺保護工作,以各種方式呼籲全社會關切傳統文化。
爲了籌集所需要的非遺保護資金,他義賣個人繪畫作品,創立了我國第一家公益性非公募基金“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
在“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會議上
在大街上演講,呼籲保護古建築
出於知識分子的文化先覺、責任、使命與擔當,馮驥才先生向國家提出設立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將傳統節日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等政協提案,提出非遺的搶救和普查、傳統村落保護等建議,都得到國家的採納。
在閩西土樓前,與原住民交談
走村串巷,全國各地普查
與內蒙古剪紙藝人交談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馮驥才先生立即向國家提出,要緊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並親自帶領專家團隊到四川災區調研,記錄、整理羌族文化遺產。
他因此舉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
進入北川地區時必須噴灑消毒劑
在河南文化普查中發現古老的畫鄉——滑縣
在多年的文化保護歷程中,馮驥才先生還爲其主持的各項大型文化搶救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所出版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中國唐卡文化檔案》《中國剪紙藝術集成》《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等文化檔案和“中國口頭文學數據庫”,對我國留存、展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木版年畫集成》22卷
《馮驥才文化遺產保護文庫》(十卷本)
他多次獲得中華文化人物和國家的文化獎項;2018年,他被授予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稱號。
在天津楊柳青普查
在湖南隆中花瑤的山寨考察
在山西晉中後溝村戲臺前
2001年馮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2005年落成,陸續成立了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進行遺產保護的理論建設與學術的探索。
受聘於天津大學,擔任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
2024年馮先生82歲生日,與全院師生在一起
在他的推動下,2021年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的全國首個非遺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遺的科學保護、非遺學的學科建設、非遺研究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從此進入新階段。
把“非遺”做成一門學問
毋庸置疑,到今天,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自上世紀末至今二十餘年,經過政府與學界、文化工作者及志願者的共同努力,已經將中華大地上規模浩大、燦爛紛繁的非遺項目納入政府的管理體系。
國家級非遺超過1500項,政府四級名錄(國家、省、市、縣)超過10萬項,國家級傳統村落6819個。我國列入世界非遺名錄者達到四十餘項,在世界居首位。這都是我們非遺學的實踐成果和發展完善的有力保證。
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遺學網
但是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說,“列入名錄不是非遺保護工作的結束,而是保護工作的開始”。
目前列入文化遺產的很多項目,還沒有嚴格的、專業的和科學的保護。建立科學、全面的非遺保護理念、規則、方法,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國家非遺保護事業的急需,也是文化事業上的急需。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切進入科學保護的新階段。
因此,非遺學的建立和發展尤爲重要。
非遺學學科建設的里程碑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一個新學科,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於文化遺產保護而言,也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學科。
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說:“非遺學無疑是一個‘前程遠大’的學術生命,現在卻還身處少年。”
近日,馮先生的重磅理論作品《非遺學原理》出版。這部作品不僅是馮先生二十多年非遺保護思考與實踐的結晶,更是中國非遺學科建設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
在這本書中,馮驥才先生系統地梳理非遺學科的緣起、使命、立場、特徵、核心內容與內在邏輯,豎立起非遺學的框架,闡述非遺學的獨立性、學術本質,從元理論層面勾勒出非遺學獨特的學科樣貌,併爲這一新學科的研究、實踐方法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原則。
在向工業文明轉型的大潮中,浩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爲人類農耕時代的文化財富,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
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科學地保護、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爲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非遺學應運而生。
而馮驥才先生作爲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領軍人物,承擔起了爲非遺學“立言”與“立論”的使命。
《非遺學原理》 馮驥才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年9月
在《非遺學原理》一書中,馮先生論述了非遺學不同於民俗學、民藝學等相關學科的獨立性,闡釋了它不依附於其他學科,而作爲一個獨立的學科存在的必然和必要性。
他認爲,非遺學本質是一門從田野到田野的學問,其研究對象是活態的、動態的民間文化,其性質和內涵是跨學科的。
此外,馮先生還結合自身二十餘年非遺實踐與思考,闡釋非遺的地域代表性、美學價值等關鍵命題,對非遺的視覺調查記錄方法、非遺博物館的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思索與論述,同時也對非遺學的學術空白、人才培養等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研究論述。
主持召開全國首個非遺學學科教材編寫啓動會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國際學術論壇上發言
2024.9 天津大學馮研院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生入學儀式
非遺學的建立,對於非遺專業人才的培養意義非凡。馮驥才先生倡導的非遺學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旨在培養更多的非遺保護人才,讓更多的人蔘與到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中來。
所以,這本書不僅是馮驥才先生個人學術成就的體現,更是中國非遺學科建設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
在書房中寫作
馮驥才先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在學界和社會面產生廣泛的影響,對喚起學人、公民的關切關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非遺學原理》也將從理論建設的高度,爲非遺學的發展和非遺保護、人才培養提供寶貴的思考和行動指南。
世界非遺保護的中國智慧
依託於我國極爲豐富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學具有明顯的中國和東方特色。
非遺是一個全球性的命題,非遺保護也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而《非遺學原理》代表了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努力,展現了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理解和堅定承諾,爲世界的非遺事業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現在,我們該進入科學保護非遺的新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