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尋訪西柏坡老房東①:家訓傳五代 深情記心間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正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今起河北日報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專欄,以系列全媒體報道全景展現75年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燕趙大地上發生的歷史鉅變、取得的輝煌成就。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讓我們將目光再次聚焦平山縣西柏坡。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一些中直機關也駐紮在西柏坡附近的村莊,當地羣衆騰出了一千多間住房,由此有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西柏坡老房東。他們經歷風雲激盪的硝煙歲月,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革命和勝利,同時也用一種特殊的視角見證歷史、述說變遷、詮釋奮鬥。河北日報全媒體系列報道“尋訪西柏坡老房東”今日推出,敬請關注。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毛澤東主席住過的小院裡,磨盤旁邊有一個圓頂的水泥包。

很多參觀者都很好奇,這是幹什麼用的。

“大夥兒可能想不到,原本這水泥包底下,是個豬圈。”8月30日,毛主席老房東的第三代、已經70歲的閆會俊站在這個水泥包旁邊說,“這裡有個我家會永遠銘記的故事。”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毛主席住進了閆會俊家的院子。當時,院子裡有一個豬圈,工作人員覺得會影響工作,也不太雅觀,想要拆掉。

毛主席得知後製止了:“現在形勢發展很快,我們在這裡住得不會太久,走後老鄉還要用呢!”

於是,豬圈不僅沒拆,還被安上了水泥“保護罩”。

“共產黨把老百姓的事兒看得這麼重,老百姓又怎能不信賴共產黨!”這份情,跨越76載,在閆會俊一家和西柏坡的鄉親們的心裡,越來越厚重。

像閆會俊家這樣的故事,當年在西柏坡還有很多。

8月30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閆會俊(左)和老伴兒站在水泥包前講起當年往事。河北日報記者 周 潔攝

1948年秋季的一天,毛主席在村外散步,問一位村民:“你們這裡種稻子,爲什麼不插秧呢?”

村民回答:“俺們都是直接往地裡種。”

毛主席說:“我的家鄉也種稻子,先育好秧再往大田插秧,這樣種出的稻子產量高,你不妨明年試一試。”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特意讓中央辦公廳給西柏坡的鄉親們寫信,詢問老鄉的生產生活情況,並讓他們到水稻產量高的地方學習種稻方法。

如今再提起這些老事兒,閆會俊仍會感動不已。

從西柏坡村往南,沿西柏坡高速公路行駛30多公里,就到了栲栳臺村。羣山環抱的村莊古樸幽靜,風景如畫。

1958年,國家決定修建崗南水庫。此後,閆會俊的爺爺閆受朝帶着一家老小搬到這裡。“背井離鄉,誰捨得走啊!”閆會俊說,扒掉辛辛苦苦蓋起來的房子,邊拆邊掉淚。臨走,家裡人捧了一抔泥土,層層包好,揣進懷裡。

“怕啥,你家給毛主席當過房東,跟組織反映反映。”有人出主意。

“那不行,不能因爲毛主席老房東這個身份,跟黨組織提條件。”閆受朝十分堅決,“再難,也不等不靠。”

閆會俊說:“爺爺定的這條家訓,一家人記得牢牢的。”

土坯一塊一塊壘,閆會俊一家用自己的雙手,建起新家。

經歷五代人,當年九口人的小家庭,如今已成爲六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條家訓。

70後閆明剛是閆會俊的侄子,毛主席老房東的第四代。2014年,他以最高票當選爲村幹部。這位在石家莊市做土方買賣的“生意人”,毫不猶豫放棄買賣回到村裡。

當時,800多人的栲栳臺村,村集體一年收入不到兩千塊錢。

“再難,也不等不靠。”這條家訓,閆明剛牢牢記在心裡。

爲尋一條新路,他和村幹部天天四處跑,去鄰村看養殖,到外地看項目,常常是頂着星星出門,頂着星星迴家。

咋發展?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反覆商量後決定,這裡離平山縣白鹿溫泉景區只有5公里,發展旅遊大有幹頭。

朋友、朋友的朋友,只要有投資需求的,就挨個打電話問。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一個老闆慕名而來,看到村裡上下心這麼齊,很快就拍了板。

歸園田居山莊——這個名字富有詩意的項目投資達到2000萬元,合同一簽就是10年。

這個大項目還給村民帶來不少意料之外的新活計:有人去養魚,有人去除草,人均每月都能掙到兩三千元錢。

新項目和租賃合同接踵而來,2023年,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過萬元。

如今,閆明剛已是村黨支部副書記。

“看着鄉親們的笑臉,我對‘再難,也不等不靠’這條家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說,“老百姓信誰,就跟着誰。咱們黨員幹部就要成爲老百姓信服的人!”(河北日報記者 周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