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上海:“新村”迎新生 築就人民城市新圖景

新華社上海9月21日電 題:上海:“新村”迎新生 築就人民城市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鄭鈞天

當前,上海市正加大力度進行舊住房成套改造,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打開上海地圖,能看到很多帶有“新村”字樣的地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爲改善居民特別是工人的住房困難,政府集中建設了一批住宅基地。這些工人新村除了居住功能,還能滿足人們日常購物、休閒等需求,有的還有街心花園等綠化景觀。老一輩的人回憶,能夠分到工人新村的房子,在當時是非常光榮的事。

隨着歲月流逝和城市發展,工人新村逐步老去。特別是廚衛合用的設計,衍生出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位於徐彙區田林路65弄的田林二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走進田林二村,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老公房,絕大部分已經“老態龍鍾”,屋頂漏水、牆面開裂、線纜橫行等毛病不斷。走進去一看,樓房內部結構逼仄,最多的達到一梯11戶,五家共用衛生間、兩家共用廚房的情況比比皆是,最小房屋使用面積僅13.5平方米。還有部分樓上居民自行搭建外掛式空間,作爲廚房或淋浴間使用,形成了社區“吊腳樓”。

建設人民城市,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老舊小區的居民過上新生活。推動舊住房改造,要將民主原則貫穿其中。舊住房原拆原還後,居民最大的獲得感來自於房屋面積大了,還會徹底改變共享廚衛設施問題。

把廚衛合用的舊住房,改造成有獨立廚衛的新住房,這是民生實事,也是造福羣衆的好事。但無論採取哪種改造方案,都需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針對居民提出的改造後增加小區停車位、增設適老化設施等需求和建議,徐彙區房管局和田林街道共同牽頭,多輪次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調整。在田林路65弄改造項目建築師劉小娣的手頭,打印出的設計稿堆成了一摞:安置房型初步定下16種方案,通過調整房型的進深和麪寬,再衍生設計出不同的回搬房型方案,根據居民意見不斷做增量、完善配套。

田林路65弄改造項目負責人鮑增榮說,根據規劃,項目將拆除原有的十二幢舊房屋,新建六幢8層和兩幢11層帶電梯住宅,居民按“拆一還一”的原則回搬,不但每戶都比原先多了獨用廚衛和陽臺,小區裡還增建了地下車庫和配套用房。

上海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上海堅持“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持續完善羣衆參與機制。2024年上海將確保完成31萬平方米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尤其要加快實施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改造,按照“多策多措並舉,一區一地一策”原則,加快推進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改造。

隨着新發展理念的深入踐行,上海城市更新的內涵發生深刻調整,需要統籌兼顧核心功能增強、生產函數優化、人居環境改善、歷史文脈延續等多重目標的實現。

“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內在要求。建設人民城市,必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兩舊一村’改造,啃下硬骨頭、打好攻堅戰,在城市更新中打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相適應的羣衆生活居住空間。”上海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說,未來城市更新將聚焦民生福祉,在助推老城區煥新顏的同時,加快居民家門口的綜合服務體建設,滿足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體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