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空間再利用!「2024臺北老屋新生大獎」14件獲獎作品揭城市新想像

「2024臺北老屋新生大獎」已揭曉得獎名單,包括3件年度「評審團大獎」、10件「BEST 10」傑出作品,以及1件「整建維護特別獎」共14件作品。從市定古蹟北一女中光復樓,透過現代修復技術再現學校歷史榮光,到老街屋AKA café翻新後成爲充滿臺灣文化氛圍的咖啡館;每件得獎作品皆展現了翻轉空間再利用的嶄新價值,同時又形塑出城市新舊交融的獨特文化風景。

翻轉空間再利用!「2024臺北老屋新生大獎」14件獲獎作品揭城市新想像。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以老屋保存開啓城市新生命

臺灣建築評論家王俊雄曾說過「建築最重要的意義是跟生活有關。」而日本建築學家鈴木博之則表示,「保存的具體判斷是依現場個案而定」,如何兼具歷史保存與更新再利用的當代價值,是每座城市都在思考的議題。

回溯臺北最初於1876年清代後期成立臺北府、1884年正式建立臺北城,後歷經日治時代,亦隨政府遷臺成爲首都;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一路走到今時今日,建築反映的不只是時代,也是城市變遷的軌跡與歷程。

一如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陳建華所說的,「建築可以乘載使用者、場所本身的回憶,在臺北市如此複雜、多變且新舊混合的都市環境中,老屋不僅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更突顯了包容及開放性。」而本屆臺北老屋新生委員會主席李清志亦提到「老建築的保存不僅關注於硬體空間,而是注入新生命、經營的多元手法,讓老舊街區也能綻放過去的榮耀。」

完整得獎名單可見文末,接下來就一起來瞧瞧七件精選獲獎作品吧!

今年受到評審團大獎表揚的3件作品,都分別在不同的向度具有突破性及社會影響力,此爲從南港玉成老戲院變身的國際知名玉成戲院錄音室。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獲得整建維護特別獎的「重生(恩寓公寓 電梯增建及外牆整新)」,反應老舊建物住宅與跨世代年邁居住的困境,而團隊在有限空間挑戰下,讓作品無論在建物外觀美化上,或居住安全上都具有相當出色的表現。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BEST 10得獎作品「沿岸 3.0」透過經驗與交會思想,親手開拓材料元素、改造工法、設計手法皆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辦公室場域。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BEST 10得獎作品「森³ sunsun-museum」透過實體空間營運,爲生活帶來設計、藝術與美學更多向度的啓發。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從歷史軌跡到現代價值!精選七件得獎老屋作品

▧ 評審團大獎|市定古蹟北一女中光復樓-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北一女中原爲日治時期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戰後改製爲臺北一女中,成爲臺灣最知名的女子中學之一。校內於1933年竣工的光復樓,則是由臺北州土木課設計,其建築特色平面爲曲尺形,外觀簡潔線條強調水平線特徵,屬於臺灣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這座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至今仍用作教室、行政及教師辦公室,也是北一女校友們重要集體回憶之一。此案也是臺灣校園古蹟中,難得由校友會自主啓動古蹟修復再利用計劃的研究。因設計團隊長期關注老屋與古蹟復興並實踐,透過古蹟修復設計整備工程,也將再次喚起更多校友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創造承先啓後的文化價值。

獲評審團大獎的「市定古蹟北一女中光復樓」,透過現代修復技術再現了當年學校的歷史榮光。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評審團大獎|AKA café

AKA在日語是赤色的赤—「紅磚」及「紅瓦」是多數人對大稻埕的第一印象,AKA也是網路用語「also known as(又做爲)」的縮寫。AKA不僅是間咖啡廳,也是酒吧、香道、花道、茶道的多重體驗空間。

這間老屋過去曾是富商郭烏隆的豪宅,因開設《郭怡美商行》致富,爲此宅內曾舉辦過舞會、辦桌等活動,然而,隨時間推移,昔日繁華不再,宅邸也漸漸被人遺忘,成爲一個被荒廢的角落。後來,因建築設計師Neo在尋覓倉庫時偶然發現這棟老宅,在撥開雜草及推積的雜物後,竟發現這棟被遺忘的百年曆史建築。爲此,AKA團隊希望能重現當年的繁華景象,在此舉辦音樂沙龍、攝影展、藝術拍賣會等,讓每位踏入此處的人如同搭上時光機,沿着小徑走入,穿越回到百年前,並繼續見證新的故事。

獲評審團大獎的老街屋AKA café經過翻新後成爲充滿臺灣文化感的咖啡館。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BEST 10|老布莊的共生

戶外裝備品牌Kawas首間實體店落腳在迪化街老布莊,早年布市繁華盛景,顯露在室內裝修材料上,厚實華麗的大理石從地板延伸至牆面,退縮無落柱的騎樓,則提供了繁忙進出貨臨時的動線,再再彰顯出當年時代的風華。

爲此,設計團隊在設計上保留了地坪與牆面石材,而實木架則以最小構件輕觸固定在牆體上,而石材背景則交疊着展示牆成爲新舊融合立面,並將舊布尺轉化成爲入口門把,如進入老布莊的記憶軸也正度量着每預備暫離都市的人。此外,騎樓店鋪大門旁的公共梯廳門面也一併整修,共創友善鄰里關係,而原先地下室儲物空間則轉化爲共享講堂,供山友分享着自然山嶽的故事。因此,透過各種設計元素的轉化,依舊能在此延續着當年迪化街關於布莊的美好記憶。

BEST 10得獎作品以人爲本共創友善鄰里關係的戶外裝備品牌「老布莊的共生」。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BEST 10|杉遍野.隨野家

位於關渡平原農業區,兼具食農教育與永續推廣的友善放牧養雞場,爲了改造空間先邀設計團隊一同經歷務農生活後,更能以設計體現永續自然的美好。爲此,設計團隊以臺灣疏伐木柳杉的末段爲主材,將其應用於食農教育空間的改造上,同時,杉木切割後的餘料,亦可細分製作成不同尺度的小傢俱,且最後剩餘的小碎木亦能化做農場土地最佳的天然乾燥墊料,讓整杉木末段完全零浪費。

此外,曲墨建築師事務所總監郭恩愷也特別使用多年來所建立的可逆式工法,採螺絲與螺栓鎖固,以其可恢復、又可擴充的設計打造出這座自然農場,也以此計劃串起了北投農場產業轉型,以及林業應用於空間的雙贏共好。

BEST 10得獎作品「杉遍野 . 隨野家」爲友善放牧養雞場,年輕農家與設計團隊攜手合作,將臺灣疏伐木柳杉的末段永續利用於食農教育空間的改造。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BEST 10|城市舞臺

「城市舞臺」前身爲「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一直以來都伴演臺北市藝文活動及劇場演出的要角。此次整修標的分爲「城市舞臺」及「藝文大樓」兩棟建築物,除劇場演出設備整體更新外,設計者更在意的是建築物外觀在都市環境中的自明性。因此,這次改造,以簡潔幾何造型的矩形量體凸出於原建築外觀,並以格狀金屬板/擴張網拼貼紋路呈現舞臺的「走位」概念,將建築物內部劇場空間立體化轉譯至建築物外牆,改變外觀的視覺焦點,成爲八德路/敦化北路體育園區中的文化新亮點。

除了外觀之外,設計者也一併將廣場景觀納入整體概念性規劃,取消既有光塔電梯,將廣場及既有設施地景化、平面化;以緩坡取代樓梯、以草坡優化車道斷層死角,創造環狀步道,擴大入口樓梯,於樓梯中央開孔新植樹木,使來訪觀衆、周邊居民行走於其中時暢通無阻,感受自然環境、季節交替不同時期的「城市舞臺」之美。

BEST 10得獎作品「城市舞臺」。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BEST 10|昭和浪漫洗濯屋

店名以冰店爲發想,結合建物前身洗衣店「洗濯屋」用途。此建築爲面寬窄身的房子,設計團隊在改裝期間發現到建物的可愛之處,爲此,在狹長的空間中隔出了小小的座位區,將一樓設定爲戰後蓬勃發展的昭和時代,有着時髦的明星海報、搖搖馬、繽紛的佈置,還有一臺從日本運來的販賣機。而二樓則設定爲戰前的昭和時期,有榻榻米、大書櫃、舊電視機、一整套夏目漱石藏書,以及整修發現的熨馬,且一上樓就能感受到的寂靜感,或許也是因爲二樓過去是洗衣店家打地舖睡覺的地方。如此一來,原本只有車流穿梭的安西街,也因昭和浪漫洗濯屋的進駐,改變了城市的風景,讓更多人在路過之時,也願意放下腳步欣賞。

BEST 10得獎作品「昭和浪漫洗濯屋」,將前身廢棄的洗衣店經過翻修轉變爲昭和時期懷舊的冰淇淋店。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 BEST 10|BEATA

「BEATA」一詞源自於拉丁文「最快樂幸福的人」之意,是一種祝福,一種嚮往,也成爲整體設計發想的主軸。

隱藏在山坡上的校內食堂,一向是陽明交通大學師生們飢腸轆轆必定造訪之地,多年來味美價廉的餐飲是校內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但因空間使用多年已略顯陳舊、動線規劃不符師生需求,爲此設計團隊將原先的環境及空間融爲一體,透過重現美好的開窗比例,讓周圍的風景也能成爲空間經驗。此外,新空間特別於三樓規劃「人良閣」,規劃設備齊全的共享廚房,以及可供各式講演活動的人文講堂,讓不同社團可在此進行交流活動,善用改造後的嶄新場域。

BEST 10得獎作品,隱藏在山坡上的校內食堂「BEATA」透過共享廚房與開窗比例設計,打開山中食堂的視野與格局,成爲校園重要生活及交流場域。 圖/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