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虧損收窄 鋰行業艱難“磨底”

對於鋰行業二季度的業績表現,A股市場給予了積極反饋。

7月10日早盤,Wind鋰礦指數漲幅一度擴大至4%,具備新增產能釋放預期的西藏礦業觸及漲停,贛鋒鋰業、永興材料等多家頭部公司大漲。

截至目前,該行業共有12家公司發佈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按照半年度業績預告下限計算,二季度利潤虧損總額爲9.12億元,較一季度的23.47億元有所收窄。

從鋰價表現來看,碳酸鋰等主要鋰鹽產品二季度均價也實現了環比小幅反彈。對此,有機構認爲,當前行業已經進入磨底階段,後續鋰價仍可能進一步走低。

是磨底,也是供給格局的重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兩年新增產能以鹽湖、礦鹽一體化項目爲主,比如紫金礦業與華友鈷業等,同時雅化集團、盛新鋰能也在着力提升自身原料供給能力。

對於行業而言,更多一體化產能的集中釋放,將會拉低行業平均生產成本,缺少自有礦供給、成本較高的鋰鹽產能出清風險隨之增加。

盈利差異明顯

與去年大開大合的走勢相比,今年上半年行業逐步歸於平靜。

其一,鋰價波動幅度明顯降低,市場均價圍繞9萬元~11萬元/噸區間運行,去年同期則是從50萬元/噸跌至18萬元/噸。

其二,伴隨着新增產能的投放,過剩矛盾愈發突出,包括上海有色網(SMM)等行研機構採集的社會庫存、廣期所註冊倉單數量均呈增長狀態。

其三,行業整體在盈虧平衡線附近運行,加之各家企業提鋰路徑、原料自給率等存在顯著差異,業績分化的特點依舊存在。

上述行業特點,決定了相關企業的經營趨勢。

以最主要的變量爲例,隨着上半年鋰鹽均價的大幅回撤,其生產企業利潤空間隨之收窄,盈利能力同步下降。

在上述12家樣本公司中,除了吉翔股份、西藏礦業和西藏珠峰實現了同比增長,其餘公司的預計淨利潤全部下降。

按照預告利潤的下限計,贛鋒鋰業、天齊鋰業上半年分別預虧12.5億元和55.3億元,利潤同比下降121.37%和185.7%,成爲業內虧損最多的兩家公司。

究其原因,景氣度下行衝擊其主營業務的同時,這兩家公司還受到了其他財務項目的拖累。

“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Pilbara Minerals Limited(PLS)股價下跌,產生較大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贛鋒鋰業指出。

需要指出的是,二季度鋰業公司股價表現均不理想,PLS公司當期近15%的跌幅已經強於SQM、ALB等同行。

至於天齊鋰業的大額虧損,則主要受到SQM公司11億美元“補稅事件”的影響,在後者上半年業績下降的背景下,天齊鋰業對其確認的投資收益隨之下降。

也正是因爲該事件在今年一季報已經有所體現,天齊鋰業今年二季度的虧損幅度較一季度明顯收窄。

相比之下,業務集中在國內的一體化企業、鋰精礦生產商,上半年淨利潤雖然難免下降,但是依舊實現了盈利,比如鹽湖股份、永興材料、融捷股份等。

其中,鹽湖股份上年預計盈利17億元至23億元,同比下降66.65%~54.88%。若排除補繳6.66億元資源稅等費用的影響,其利潤規模會更高。

永興材料屬於國內雲母提鋰的頭部企業,因其原料高度自給的特點,成本優勢非常明顯,上半年該公司預盈在7億元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鹽湖股份、永興材料主營業務還涉及氯化鉀和不鏽鋼,鋰鹽相關業務集中度明顯低於“鋰業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2021年到2022年的景氣度上漲週期中,這類公司的業績彈性亦不如天齊鋰業等公司。但是,在2023年至今的下跌週期中,相對多元化的業務佈局,卻幫助公司攤薄了鋰鹽跌價的衝擊。

價格高峰、投資高峰與產量高峰

對於過去幾年的行業演變,格林大華期貨研究所所長王凱近期總結爲“價格高峰、投資高峰與產量高峰”。

三者互爲邏輯關係,價格上漲吸引企業投資擴產,擴產帶來充足供給,供給增加又對價格形成打壓。

從上述角度來看,當前鋰行業就處於產量集中釋放階段。綜合多家機構測算數據,預計2024年全球鋰資源過剩幅度在19.5萬噸LCE左右,較2023年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

這一供需矛盾決定了鋰行業運行的大方向,在供需關係未出現實質性改變以前,鋰價將繼續在低位反覆震盪。

只是,由於當前鋰鹽現貨價格已經跌至9萬元的較低價位,疊加下半年消費旺季的刺激,不排除短期出現階段性反彈的可能,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觀察當前市場預期。

一個是供需平衡表。東證期貨更新的月度供需平衡表顯示,今年碳酸鋰過剩最嚴重的是6月(約2.64萬噸),此後一直到今年10月,供需過剩都將處於階段性改善的狀態。

另一個是遠期價格曲線。截至目前,代表今年7月價格的碳酸鋰期貨合約最新價在8.7萬元,反映今年10月份價格預期的期貨合約則超過9.1萬元,顯示出市場更看好下半年鋰價。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輪完整的上漲、下跌週期後,行業內部發生了明顯變化,礦、鹽一體化的趨勢十分明確。

比如,此前原料依賴長協進口的雅化集團、盛新鋰能,經過高價鋰精礦的洗禮後,近兩年集體在非洲佈局自有礦,來提升自身原料供應的穩定度,降低鋰鹽生產成本。

更爲典型的中礦資源,原料自給率更是由2022年的21%迅速提升至2023年的86%,公司對鋰價波動的抵禦能力隨之大幅增強。

新進入鋰行業的企業,則是一開始便將目光放在了礦端,先拿資源、後建產能,比如紫金礦業與華友鈷業。

2021年末,華友鈷業宣佈收購津巴布韋前景鋰礦公司100%股權,後者核心資產爲Arcadia鋰礦;2023年6月,公司位於廣西的5萬噸電池級鋰鹽項目竣工,步入生產調試階段。這兩個項目的鋰精礦、鋰鹽產能高度匹配。

紫金礦業同樣如此,至今已經先後獲取阿根廷3Q鹽湖、西藏拉果錯鹽湖、湖南湘源鋰礦等多個資源。根據其產量指引,今年公司鋰產量預計2.5萬噸LCE,2025年則將增加至10萬噸LCE。

另據瞭解,部分新建礦鹽一體化項目的成本可以低至8萬至9萬元/噸,鹽湖提鋰項目更低,這類項目完全可以承受10萬元左右的鋰鹽價格。

相比之下,缺少自有礦配套公司的鋰鹽產能成本則要高於10萬元,不僅目前虧損情況十分普遍,接下來的經營和競爭環境還會更加惡劣,甚至不排除退出的可能。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