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悶痛?恐已罹患中耳炎
基隆一名女子赴海邊潛水後,耳朵卻持續疼痛,赴基隆醫院就醫後,才發現罹患了急性中耳炎。(基隆醫院提供/吳康瑋基隆傳真)
基隆一名女子日前爲響應防疫新生活,揪了三五好友一同至墾丁遊玩,結束了期待已久的潛水之旅返家後,耳朵卻持續疼痛,赴基隆醫院就醫後,才發現罹患了急性中耳炎。
基隆醫院指出,該女子當時一下潛只覺得耳朵悶悶脹脹、有點痛,好不容易上岸了卻發現好像聽不太到朋友在說什麼,像隔了層膜,而且耳朵變得更加疼痛,走起路來還有一種泡在水裡的感覺,但因不想壞了大夥出遊的興致,一直忍到旅程結束才就醫,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
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說,人體耳部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其中,中耳具有耳咽管構造,是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中耳炎的發生常常是因爲耳咽管發生異常或耳膜破裂而導致,例如:擤鼻涕太過用力、體內外壓力驟變、掏耳朵時挖太深或是耳咽管有先天性缺陷,前述女子的狀況即是因爲下潛速度過快、水壓變化太大,導致耳壓無法平衡而造成對中耳的傷害,類似的情況也容易發生在民衆搭乘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
基隆醫院提醒民衆,平日只需留意幾個小動作,就能有效預防中耳炎的發生,第一,擤鼻涕時不需太過出力,一次擤一邊就好,先壓住一側鼻孔,擤完後再換另一側;另外擤的時候,可以稍微低頭並將嘴巴微微張開,降低鼻涕經耳咽管逆流的風險。第二,儘量避免自行掏挖耳朵:其實耳朵有自行排出耳垢的機制,過度掏挖反而會造成耳膜之損傷;如真的需要時,以棉花棒至多深入耳朵約1cm,再輕輕地由內向外將耳垢帶出即可。第三,搭乘飛機或潛水前,可先至耳鼻喉科門診諮詢:由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判斷是否需要使用藥物進行預防,活動時也可搭配咀嚼、吞嚥、打哈欠或分段下潛等動作,效果更佳。
邱柏翰提醒指出,民衆若發生耳朵疼痛、莫名發癢、有積液流出,或有暈眩、頭痛、發燒、聽力障礙等症狀,即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耽誤治療時機,不然除了可能造成聽力的損傷外,更容易引起其他嚴重之併發症,如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痹,民衆切莫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