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學生代表最後沒從政 政黨尋纔不會透過學生會

臺北市議員徐巧芯。(本報資料照)

新北市議員戴瑋姍。(取自戴瑋姍臉書/李侑珊臺北傳真)

資深音樂人羅大佑(右)無償授權新作《愛河人間》給高雄市政府行銷城市,與高市觀光局長高閔琳(左)合影。(本報資料照)

在大學投入學生會事務,尤其擔任學生會長等重要幹部職務,多半被視爲從政跳板,但曾在學生階段加入學生自治活動的幾位年輕世代政治人物均指出,絕大多數的學生代表並沒有走入政治圈,當初之所以參加學生會相關活動,主要出自於對公共事務有興趣;而隨着學生會參與率減弱,現在的政黨較不會透過校園社團尋才,反而是透過自行舉辦的論壇、營隊或由幕僚推薦,尋求合適的青年菁英加入與培養。

在臺大學生幹部圈內,有所謂「雙魔咒」的說法,即擔任過學代會議長競選學生會長必失利,研究生參選學生會長必落選;但畢業於臺大昆蟲系與國發所的高雄市觀光局局長高閔琳,當時不僅打破這項傳統認知,並先後擔任這兩項校內最重要的學生幹部職位,還是至今唯一一位以研究生身份當選臺大學生會長的人。

「抗壓這件事情,在學生時代很早就開始練功了!」高閔琳直言,臺大學生會選舉幾乎與一般地方選舉情況一模一樣,除了端出政見和論述之外,最重要還是要勤跑。當時在競選學生會長時,除了逐戶拜訪臺大所有宿舍同學,也因爲參與許多課外活動與社團,包含椰風搖滾社、美術社、系學會和下鄉服務列車等,在不同領域多元涉獵,最後獲得超過2000票的高得票率。

臺北市議員徐巧芯在政大就讀期間,曾擔任學生會秘書部部長、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秘書長等職務。她認爲,大學校園是社會縮影,如果對公共事務有興趣,參與學生自治是很好的磨練;不過學生組織運作還是與政治層面有落差,再加上繳交學生會費對大學生來說是個壓力,參與率自然很難提升。而現在的大學生如果對政治有興趣,也不見得要透過學生會,參加辯論社也是個選擇。

新北市議員戴瑋姍在學期間曾擔任臺大研究生協會會長。她說,絕大多數的學生代表並沒有走入政治圈,而學生社團發展也隨着時代有所變化,尤其網路興起讓青年學子在興趣上更走向分衆發展,政黨尋才大多透過自行舉辦的營隊或論壇,不會透過學生會來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