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開了學而思,沒躲開雞血滿滿的日本私塾,我和兒子在日本經歷小升初
看點在逃離了國內“學而思”式教育競爭後,一位中國母親和她的兒子卻意外地在日本的小升初之路上遭遇了同樣雞血滿滿的私塾教育。他們原本寄望於通過移居海外,讓孩子在“快樂教育”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然而現實卻讓他們再次陷入了教育焦慮的漩渦之中......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 )
文丨徐瑩 編丨Chelsea
幾年前,希望孩子能在“快樂教育”中成長,徐瑩帶着孩子來到了東京。
意外的是,相信“快樂的童年比刷題重要”的徐瑩,不久後,成爲日本刷題大軍中的一員,把兒子送進了東京四大補習班之一,試圖讓他參加小升初的考試,走上精英路線。強推娃的過程中,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
來到海外,教育焦慮就能輕易擺脫嗎?
以下是徐瑩的自述。
背景信息
日本推行“寬鬆教育”多年,但不少日本父母對精英教育的嚮往並沒有就此停止,有很多日本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上私塾。
在日本,“寬鬆教育”的提出旨在糾正越來越嚴重的“填鴨式”教育傾向,“寬鬆教育”重視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以及體驗式學習。與之相對的填鴨式學習重視基礎,系統化學習。
家門口花開花落,春去冬來,轉眼間我們來日本已經兩年半了,兒子也進入小學最後一個學期,馬上要迎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畢業典禮了。
日本屬於春季入學,每年4月是新學年的開始,從12月份一直到2月初是日本小升初的考試季。
當初選擇來日本,是希望孩子能在“快樂教育”中成長,但不知不覺中,我違背了孩子內心,強行把他送進了東京四大私塾(日本補習班稱爲私塾)之一,試圖讓他參加小升初的考試,走精英路線。
雖然最終我們決定選擇就近入學,升入普通公立學校,但做出這個決定前,我內心經歷了狂風暴雨般的焦慮、糾結和煎熬,以至於不久前讀了三川老師寫的“我爲什麼讓女兒從名校退學”,開頭第一句話就戳中我心——“這是我的決定,說起來簡單但過程十分艱難”,這也正是我的真實寫照。
給孩子選什麼樣的學校?未來怎麼發展?這是不分國內國外、天下所有父母共同關心的話題。
這一次,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家庭的選擇以及我的轉變和心路歷程,同時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日本教育環境和日本父母的教育選擇。
初識日本私塾
出國前,想參加小升初擇優錄取的孩子,一般都是4年級左右進入類似“學而思”這樣的補習班學習奧數、語文和英語,或去針對不同名校的佔坑班。
我們是4年級時來的日本,所以對中國補習班並沒有概念,只是從朋友那裡得知,孩子每天學習很辛苦,作業非常多,做到晚上10點、11點是常態。
到日本後,日語零基礎的兒子結束了學校一對一日語補習以後,我希望找個地方繼續幫他提高日語,於是便諮詢了一位熟識朋友,想了解下日本是不是也有類似國內語文補習班的機構。
見面之前,她讓我先去書店或者圖書館找找與私塾相關的書來看看,有個基本概念,不然一下子涉及太多信息擔心我不好接受。我有些詫異,覺得她在故弄玄虛,一個補習班有這麼深奧嗎?只是聊聊,還需要“預習”?
結果,一瞭解才發現,日本私塾的水原來這麼深。
單單家附近的小書店裡面,介紹私塾的書就有幾十種。裡面針對不同類型的目標校、不同性格的孩子,有着詳細的介紹和推薦,更有近幾年來各大代表性私塾的採樣數據分析作爲依據的報告等等。
各個所謂名校的過去考試習題集(小紅書)擺了整整一個書架。讓你感覺到這哪是選補習班,倒像是在選投資項目,選孩子的未來,一步錯、步步跟不上的節奏啊!
日本書店,紅色部分爲名校過往試題集,擺滿了一面書架
剛爲兒子過了語言關,在學校可以無障礙和同學老師溝通而滿懷喜悅的我,瞬間被打到了谷底,焦慮再次席捲而來。
把兒子送進了東京四大私塾中
要求最嚴格、作業最多的一個
沒有選擇的時候焦慮,選擇太多的時候仍焦慮,不知道哪個才合適。
跟先生商量後,覺得單補日語好像不夠,小學階段的其他三科:數學、理科(類似我們的自然、生物加簡單物理)和社會(類似我們的歷史加社會常識),都需要加強一下,這樣看來綜合性私塾更合適。
口碑雖然很重要,但孩子安全第一,因爲私塾一般都是下午5點以後纔開始,最後決定選一個離家近的。
在中國時,只覺得日本大學除了東大,就屬早稻田大學最有名氣了,恰好在家附近看到一個掛着早稻田牌子的私塾感覺很可靠,而朋友又告訴我那是東京四大塾之一,既然在家附近又是口碑不錯的連鎖機構,於是打電話過去諮詢,計劃交錢入學了。
我爲兒子選擇了東京四大私塾之一。 上圖爲私塾製作的小冊子,介紹成功升入早稻田附屬中學的成功案例,下圖爲早稻田大學校園
沒想到還要參加入學考試,要過了私塾的合格線才能收。連哄帶鼓勵終於說服兒子去參加考試。45分鐘,他在裡面“考”,我在外邊“烤“,緊張得快把自己“烤焦”了。
如願以償,兒子合格了,剛鬆下來一口氣,接下來的課程說明又讓我馬上緊張起來。
原來日本的初高中有這麼多種選擇:私立中高一貫校、公立中高一貫校、私立大學附屬校、公立大學附屬校……
根據目標校的不同,補習課程也不同。因爲完全沒有經驗,於是聽從老師建議選擇了“私立中學升學課程”。這是內容覆蓋面最廣、也是最難的課程,如果之後不想考私立中學,改成其他課程也比較容易改,也就是說,我把退路都想好了。
在國內的時候,不想讓兒子進“學而思”,覺得能學到哪兒就算哪兒,快樂的童年比刷題重要。但沒想到爲了“快樂教育”來到日本後,我們反而成爲日本刷題大軍中的一員。
後來瞭解到,因爲調查不充分,只看中了名氣,我們把兒子送進了東京四大塾中要求最嚴格、作業又最多的一個。
雞血滿滿的私塾,
“成績”是衡量孩子好壞的
唯一標準
我一直討厭以考試成績爲唯一標準、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按成績排名排班次的制度。但是給兒子選的以考學爲目標的課程,“成績”又成了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
私塾裡一個年級共有4個班,按偏差值(成績的綜合評分體系)從上至下分成SS、 S1、S2、S3。兒子因爲日語基礎比較弱,所以就被分到了最下面的S3班。
雖不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但月考是固定的,每個月都會根據月考的成績重新排班,而且新的排班信息會在教室外的走廊裡公示。
就這樣,兒子經歷了爲期一年的一個星期3次課,每次從下午5點到晚上8點50,中間45分鐘晚飯時間的私塾生活。
而且,私塾爲了提高成績,春假、暑假、寒假還設有長短不一的特訓班。爲了讓他趕上私塾的進度,我也狠心地把他送了進去。
於是,他度過了第一次沒有旅行的寒假和暑假。一年間唯一的消遣是週末的棒球訓練,或是在家附近的舊書店看漫畫和打遊戲。
以前在影視作品中常看到日本孩子比賽或參加考試時,會帶上燃起鬥志的綁帶,而這些綁帶在假期特訓班裡是必備品,上面有任課老師的簽名和鼓勵的話語,而且每天上課之前都會喊口號!
跟中國的補習班一樣,日本私塾也是選擇提前學,4年級學5年級的東西,5年級學6年級的東西,6年級進行總複習。
6年級第一學期,私塾老師就以複習的節奏講課了,內容過得飛快。而兒子5年級才進私塾,很多其他孩子4年級已經學過的東西,他還沒有接觸過,這部分內容在學校裡又還沒有學到,所以,對於他來講,這是個很大的斷層。
而且6年級的兒子是備考生,私塾老師對於他們的要求比以往高,作業也增加了不少。
強推孩子,親子關係出現危機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
在私塾學習期間,兒子好幾次都表示太累太難了,不想去考中學,就想和現在的朋友一起直升家附近的普通中學。
但我覺得,他花了一年時間就從日語零基礎趕上日本同齡孩子的水平,在私塾的成績雖不是很優秀卻也絕不是最差的,再努力一下是不是可以有奇蹟發生呢!?
用國內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開始用各種手段“雞娃”了。
明知道自己在違背孩子的節奏強迫他,自己也走上了曾經最不願意看到的“虎媽”的路上,但私塾老師的雞血鼓勵以及周圍日本媽媽們客套的恭維,讓我認爲兒子是有能力的,只是需要再推他一下就好,所以還是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因爲跟不上私塾的節奏,需要補的內容太多,我又給他加了每週2次的一對一補習,希望可以儘快幫他趕上班裡的進度。
兒子上私塾時,前輩給的習題集和前輩媽媽推薦的私塾和選校說明書籍
但事與願違,因爲排得太滿,他根本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所學內容,成績不但沒提高,反而在私塾裡越來越找不到自信,情緒愈發低落,母子關係又變回到四年級剛來日本時需要“救火”的狀態。
兒子開始有意無意的生病,學校也不太想去,私塾的作業更是能拖就拖。我也變得每天開口說話之前都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就點燃一場“大火”。
在一次劇烈爭吵後,兒子問我,“媽媽,我爲什麼一定要去私塾,我去家附近的中學不可以嗎?我剛有了幾個好朋友,又要從新開始嗎?我不喜歡現在私塾的生活!”
剛要開口說“我是爲你好”,兒子的嚎啕大哭讓我把話吞了回去,看着孩子崩潰的樣子,我也痛苦不堪:這完全不是我的初心,但不知爲何變成如今這般樣子?
我自問自答了下面的問題,幫自己把思路捋清楚。
Q:當初把兒子送去私塾的目的是什麼?
A:是想提高他的日語水平。
Q:什麼時候把提高日語水平變成了考中學了呢?
A:每回在私塾開完家長會被打了雞血以後。
Q:兒子想不想考私立中學呢?我苦口婆心地勸他堅持,是爲了自己的面子還是爲了他呢?
A:他並不想去考,他爲了我在堅持。
Q:雖然在車站附近總能看到林林總總各個私塾顯眼的招牌,但到底有多少孩子最後去參加小升初的考試了呢?
A:數據顯示,東京2018年的比例是30%,其他的縣市更低一些。這說明大多數孩子還是選擇了就近入學,接受公立的義務教育。
Q:我讓他去考初中的目的是什麼?
A:去中高一貫校,如果是大學附屬最好,這樣以後就不用考試了。
Q:但這樣就好嗎?小學就決定大學和以後的目標是不是太早了?不參加私塾就不能考初中,如果不考初中對他有什麼不好影響?他一輩子就註定進不了好學校了嗎?
A:可以帶他多去看看學校,感受不同學校的氛圍,找到他喜歡的又自願想考的學校;如果中學不想考,可以高中再考,等他準備好了,做好了決定,再發奮圖強也有可能考上他理想的大學。
把思路捋清後,我決定給自己一點時間,做出最終抉擇:要不要退出私塾、放棄參加小升初考試?
三個日本家庭的教育選擇
我開始跟周圍同是媽媽的日本朋友聊天,希望得到一些啓示。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三個日本家庭的小故事。
01
日本牛娃媽媽
一位日本的牛娃媽媽告訴我,她在幼兒園時就發現孩子特別擅長學習,IQ測試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分值,於是她決定讓孩子走精英路線:“如果不是孩子有能力,我也不會強把他推上這條路。”
畢竟每個星期要上3到4天的私塾,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對於孩子來講,堅持3年(4年級進私塾到6年級小學畢業)也是需要巨大毅力的。
02
兒子好朋友媽媽
兒子的一個好朋友,平時在學校成績很好,尤其是數學,如果考私立中學成功率很高。但跟他媽媽聊過以後瞭解到,他們根本沒有參加小升初考試的打算,從一開始就決定上附近的公立中學。
那位媽媽跟我說,她認爲自己的孩子雖然數學底子不錯但心智成熟較晚,目前完全靠父母在背後推他學,沒有自主性,即使努力把他推進了好的私立中學,他不適應又跟不上,信心受挫反而會白白耽誤3年。
“因爲不考慮小升初,別人去私塾的時間,我們可以讓孩子多去體驗不同的事情。例如,閱讀會、科技館的小實驗、童子軍、各種體育運動。男孩本來成熟就晚,隨着他的節奏在小學階段讓他多玩玩,多嘗試,初中反而容易塌下心來學習。”
03
兒子樂團同學媽媽
最後一個例子,是不久前的聖誕節,兒子所在的小學樂團和其他7所中學的樂團組織了聯誼演奏會。演出中,我和兒子樂團同學的一個媽媽,都被一箇中學生鼓手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不約而同地說“這個孩子太帥了”。
正好兒子的這個同學也是鼓手,所以我就對他媽媽說:“您兒子到了中學也一定可以打得這麼棒!”
沒想到對方媽媽說:
能打成這樣肯定是對打鼓這件事情特別喜愛,估計每天不用人催都會自主練習纔可以。
我家孩子經歷太旺盛,什麼都想去嘗試,但都是淺嘗輒止,以他目前對於打鼓的熱情,他還達不到這個水平。我特別期待他可以找到自己怎麼都不放棄的東西,而且爲之去努力。
但是想想,我大女兒都初三了,也還沒有找到自己十分喜歡的東西,讓一個小學6年級的男孩現在就去確定自己的喜好和未來的方向,也並不合理。而且我也不能幫他做決定,我能做的就是都讓他多嘗試,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愛。
不同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結構
需要從孩子自身出發做出選擇
不斷與日本家庭交流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不管是精英路線還是平民路線,大多日本父母都會根據家庭經濟狀況、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和特長,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而不會要求他們走同一條路。
中日兩國父母在思維和觀念上存在的諸多差異,跟中日不同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結構相關。
日本現代教育系統始於明治維新時期形成的全民教育和以象徵國家最高榮譽、並具有濃厚帝國主義色彩、全國最頂尖的從事科學研究的九所綜合性國立大學,俗稱“九大帝國大學”。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國家主義支持者和自由主義支持者的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教育上。帶着國家主義印跡的制度在公立大學逐步推廣,成立了包含國立、縣立、市立在內的公立大學,如名字一樣,這些學校出資的主體是國家。
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中的精英也紛紛資助自己的母校,使得優秀的私立學校可以秉承自己的辦學宗旨,擁有更卓越的師資和設備以抗衡公立學校,例如“私立雙英的早慶”(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
日本私立雙英之一:慶應義塾
因爲資金來源的不同,也造成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學費差異很大。公立學校因爲有國家補貼,學費很低,大約每年人民幣2-3萬元,而私立則至少要6-7萬元。
因此,最優秀學生的目標往往還是以舊帝國大學爲根本的國立名校,例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等。
而家境富裕的學子則更看重私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願意也有能力更早接受私立的高端精英教育,進入早慶等私立名校是他們的目標。
日本至今爲止採用的終身僱用制度和按資排輩升遷制度,造成名校畢業進入一流公司,幾乎可以得到一生高收入的社會現狀,也讓很多處於精英階層的日本父母認同高投入、高回報,一朝中榜、一世安泰的邏輯。
但對於大多數日本家庭來說,日本社會分化相對較小,即便是低學歷或者相對低收入的家庭也可以滿足溫飽,保證基本生活需求。
加上教育、醫療、養老相對完善的保障,讓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不是很焦慮。
同時,日本也是9年制義務教育,所有公立小學和初中的老師都是公務員,這個大的資源庫平均每三年有一次調整,東京的老師也有可能調職到北海道的小山村或者沖繩附近的小島上,以保證相對平等的教育資源。
舉例來說,兒子目前的班主任在回到東京任職前就在小笠原島小學工作了三年。那是一個位於東京以南1000公里以外,每天只有一班船可以進出港的偏遠島上小學。
建校初期只有8個老師和21個孩子,現在發展到有21名教職工和170個孩子。但是學校的教學和設施並沒有因爲他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影響。
爲了保證公立教育的標準,定期會從大城市的教師中調配好的老師過去,大綱裡要求的各項課程更是一個都不少。
小笠原島小學及其地理位置
正是因爲這些體制保障,讓大多日本家庭,能在尊重孩子的能力和意願的前提下,爲他們提供選擇。
靜待花開的勇氣
之後,我們一家三口組織了家庭會議。主題就是:上私塾這一年給我們家帶來了什麼變化?這個變化是好還是壞?如果不好,怎麼改變?
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爲,現在的私塾可能更適合那些學習熱情高,能從刷題中找到成就感,同時心智比較成熟、並能接受這種學習節奏的孩子。
綜合考慮兒子的學習情況和自身特點,在尊重他意願的前提下,我們退出了小升初的私塾,選擇就近入學,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之前完全被私塾佔滿的時間,現在兒子可以用來看自己喜歡的漫畫和小說,又有時間畫畫了,同時主動要求學鋼琴,還加入了學校的樂團學習長號,業餘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充實起來。
兒子參加樂團演出,演奏長號
最大的變化是兒子重新找回了他的自信,他又綻放了笑容,生機勃勃,我們之間的溝通也多起來,家中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溫馨。
作爲在日華人,我們雖然是少數羣體,但是大多數華人家庭都生活在平均線以上,這個階層的父母更容易焦慮,更急於讓孩子“更上一層樓”。
又因爲看到中國近年大步伐的迅猛進步和國內孩子的勤奮,覺得只有孩子考進名校,畢業後進入知名企業才能讓父母感覺踏實,這纔是融入日本社會的一個保障和體現,因此會讓自己的孩子考私立知名小學、中學,從小就爲精英路線做準備。
同時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也是竭盡所能。抱團取暖、信息共享是中國媽媽的特點。根據孩子所在的不同私塾,會有相應的媽媽微信羣,互通各種補習和考試信息,在羣裡討論不同學校入學考試的利弊。
在微信羣裡,可以獲得很多升學相關信息和他人經驗,但這樣的氛圍難免會增添對自己孩子成績的焦慮。
回想兩年前,我帶着兒子從北京來到日本,自然環境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就是對於國內小升初壓力的畏懼。聽說日本公立小學沒什麼課後作業,下午3點半就可以放學瘋跑瘋玩了,於是我選擇帶他“逃跑”了。
但隨着對日本教育體系瞭解越來越多,周圍中國媽媽們“推娃之風”越吹越強,我漸漸想讓孩子去師資設備更好,排名更高的私立中學或者是東京都立學校,不知不覺地又選擇了“刷題和備考”。
我們經常詬病國內環境,那麼換了環境後,我們對於孩子成長和教育的理解與思維,會輕易轉變嗎?還是從中文環境“平移”到了日文環境罷了?
這一年,我經歷了種種情緒的大起大落,狂風暴雨般的焦慮、糾結和煎熬,但我也深深體會到,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讓他找到自我價值並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滿足我們慾望的工具,是多麼艱難又長遠的修行。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會在不同的季節會開花。靜等花開,需要父母的勇氣和覺知,但值得我們爲此全力以赴。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