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活3年以上!中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有了“好方案”
相比早期、可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以及已有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即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長期處於“夾縫之中”,治療方案爭議極大,到底該怎麼治?7月5日,以“聚焦前沿熱點、靶向治療展新篇”爲主題的“LAURA研究”數據發佈,對於這部分患者的治療終於迎來了絕對利好消息。
三期患者多,且療效不佳
肺癌的病程通常分爲4個階段,從早期到晚期稱爲分期。三期肺癌通常指已經相對廣泛地擴散到肺附近的淋巴結或其他組織,但尚未擴散到更遠的器官,比如腦。
2024年2月2日,國家癌症中心發佈最新的數據顯示,肺癌依舊是最高發癌症,2022年新發肺癌約106萬例。據調查,我國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人羣龐大,現有治療方案針對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患者療效欠佳。
臨牀上,根據是否能獲得根治性手術治療標準,將三期患者又分爲可切除、潛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類,治療方式複雜多樣。其中,不可切除的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佔大多數,病程進展最爲嚴峻。
當前,針對這類患者,標準治療方案是“同步放化療+免疫鞏固治療”,但總體5年生存率仍不足兩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療科主任陳明對此也很困惑,“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應以治癒爲目標開展根治性治療。目前,‘同步放化療+免疫鞏固治療’方案用在有驅動基因EGFR突變的患者中療效不佳,且這類患者較多發生腦轉移,而現有治療手段對控制腦轉移效果也不理想。我國肺癌患者的EGFR突變率在50%左右,此類患者存在巨大未滿足的治療需求。”
爲3期肺癌患者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爲了尋求三期不可手術肺癌的更好的療效,肺癌專家們在全球發起了LAURA研究,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上海市肺部腫瘤臨牀醫學中心陸舜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胸部腫瘤科主任董曉榮,湖南省腫瘤醫院胸內二科主任鄔麟,廣東省人民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潘燚,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簡紅,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王穎軼等參與了該項研究。
這項臨牀研究專注於評估奧希替尼在EGFR突變三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療效。在該研究中,奧希替尼組的中位PFS(無進展生存期)達到了39.1個月,相比安慰劑組的5.6個月有顯著提高。研究表明,奧希替尼能夠顯著改善EGFR突變三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的PFS,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的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已刊登了LAURA研究第一階段成果的文章。 LAURA 研究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都是空前的,在臨牀研究者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能夠用可靠的數據指導此類患者的精準治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胸部腫瘤科主任董曉榮向媒體介紹:“研究過程最大的困難之一是合適的患者非常難找,因爲以前這部分病人不做基因檢測,直接進行放化療,導致尋找精確靶點很困難。此項研究成果最終順利發表,也標誌着三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療模式的成功。未來,針對三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應根據有無基因突變和基因突變類型進行精準診斷,爲後續治療提供更多的線索。”
放化療後,可使用靶向治療
LAURA研究不僅帶來了非常令人鼓舞的療效數據和臨牀獲益,研究成果的發表也意味着將變革臨牀治療格局。
精準治療,檢測先行。隨着靶向治療的入局,三期不可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必要進行EGFR突變檢測。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上海市肺部腫瘤臨牀醫學中心陸舜教授表示:“LAURA研究證實了在放化療後,使用靶向治療能夠顯著改善EGFR突變的三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這對患者來說是絕對的利好消息;另一方面,LAURA研究也讓我們看到中國專家在肺癌治療領域的不斷探索,特別是在EGFR領域,中國的研究者們正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未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專家的力量將繼續在這一領域引領創新,推動全球肺癌治療的發展。”
文 記者 張華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