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白重恩: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和“探索未來”的創新同樣重要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編輯|崔亦鑫 主編|楊澤宇
《經管訪談錄》是本站財經智庫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聯合出品的高端財經訪談節目,該節目匯聚了經濟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共同探討中國經濟管理的未來發展之路,爲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爲經濟研究增添活力,爲企業家提供價值座標。
NO.03 對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2024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何解?
【完整版視頻】
白重恩解讀2024中國經濟的三個關鍵問題(來源:本站財經)
60S要點速讀:
有些人對創新的理解過度狹隘。不要對創新做太多的限制。我們需要營造寬鬆的環境,不要對企業求全責備。過度地要求企業必須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事,不利於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同一類的創新,比如人人都去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則最後那些探索未來的創新就會被擠掉。
以下爲對話要點精編:
一、理解新舊動能轉換
最重要的是糾正對創新的認識
有些人對創新的理解過度狹隘。不要對創新做太多的限制。我們需要營造寬鬆的環境,不要對企業求全責備。過度地要求企業必須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事,不利於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
在經濟學中,對於經濟增長,唯一可持續的動力就是創新。而創新有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也有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這兩者缺一不可。
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有多個種類。一類是用於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我們瞭解問題是什麼,所以我們是有針對性地解決它;還有一類是“探索未知”:我們一般不知道要創新什麼,但是最後成果出來後,滿足了過去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這兩者之間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衡。
未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從0到1的創新,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自己從1到N創新的優勢,比如我們的大市場、充沛的人力資源等,這些都是我們從1到N創新的優勢。
需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同一類的創新,比如人人都去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否則最後那些探索未來的創新就會被擠掉。
除此以外,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讓消費者得到了更加合宜的產品和服務,對經濟增長也有貢獻;這些企業繳納的稅收,使得我們在其他方面的創新能力得到保障。
所以,不要按照某些人自己的標準,進行特別嚴厲地評判。我們要鼓勵人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各個方面進行創新,讓市場進行優勝劣汰。我對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二、“先立後破”
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政府決定一切
不能簡單地把“先立後破”理解成政府決定一切。“先立後破”是必要的,否則“破”了以後還沒有“立”,那就沒有供應了。我們要創造好條件去“立”,在“立”的基礎上去“破”。
比如在綠色轉型領域,“立”不僅是要建太陽能發電站、風能發電站等,還需要電網的改造,讓其更加智能化、堅強化,讓價格機制能更好地鼓勵有利於綠色轉型的行爲;也包括需求側的響應,比如讓人們在綠色發電比較多的時候多用電,在其他的時間少用電等。所以,“先立後破”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但是怎麼立怎麼破,還是希望市場能起更大的作用。因爲要協調的各方太多了,完全靠行政手段不一定能做好。
三、2024年中國經濟
房地產是較大的變數之一
2024年,我們仍然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其中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大。未來它還會是一個重要的產業,我們還要爲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但是對它拉動經濟增長的依賴可能會變小。
房地產可能是最大的變數。前兩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均在-9%左右,2024年能不能實現觸底回升,這是關鍵的指標。我們不期待房地產能夠像過去那樣快速地增長,但是我們希望現有的存量能夠更快地得到消化,讓這個產業不會給我們帶來金融風險,並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清華白重恩:建議政府出錢買一批開發商的房子給老百姓住(來源:C位觀察)
具體來說,有些年輕人、新市民買房的壓力很大,我們能不能爲他們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能不能從市場存量中,出錢買一批房子?如此一來,本來是開發商建設的商品房,經由政府買下,變成了政策保障房。
當然政府的財力從哪兒來,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需要一定的平衡,如果政府不這樣做,最後若金融體系出問題,還是要財政來兜底。
四、地方債
要有針對性地分類解決
現在不少地方政府有較大的財政壓力,相對來說,中央政府的財力還較強一些,中央債務佔GDP的比重大概是22%,這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比例。
白重恩談地方財政收入:加稅不是一個好辦法 建議調整稅的結構(來源:C位觀察)
所以有人說,應由中央政府來幫助地方政府減輕其債務壓力,地方政府恢復財政能力以後,就可以去還欠企業的債,這都是正面的影響;但是也有人擔心產生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或者說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產生財政依賴性——期待做什麼中央政府都會給兜底。
在我看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應該分類解決,一共分爲三類。
一類是結構性債務。這類地方債的起因是制度問題,比如稅收政策等。地方政府做事情是有規則的,尤其是一些剛性的保運轉,比如財政供養人口等都是有數的,如果地方政府按照規則來做事,但是還出現了赤字,這就是結構性債務。
所以,地方政府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擔下來。若是它欠下很多債務,那它便無法可持續地運轉。對此,我們要考慮增加一些新收入,削減部分支出項,以及更好地利用地方資產,來填補這個不平衡。
具體來說,增加收入要靠GDP的增長;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有沒有一些不該支出的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抱怨比較多的事,比如有時候中央出政策,地方要買單,這樣就帶來了額外的支出。這部分支出是不是要有所控制?
第二類債務是由於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權而造成的。地方政府在很多事情上有自由裁量權,比如傳統基礎設施投資,由於投資回報率低而造成了一定的債務壓力。所以,地方政府在投資時,應該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從而杜絕政府亂投資行爲。
白重恩:建議地方超常債務由中央兜底(來源:C位觀察)
如果我們對地方政府考覈,不僅僅是看它當年的GDP增長是多少、當年的稅收是多少,而是也看它當年和未來的債務是多少,這可能會催生部分改變。
另外,地方政府在投資基礎設施的時候,也要對其成效進行評估。如果是一個收費的設施投資,我們可以要求建設的成本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要來自於收費收入。比如收費公路,如果沒有車通行,它就收不到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倒逼地方政府在投資基建前做更加科學精準的評估,所以要改善地方政府支出的指揮棒。
第三類債務是難以預估也難以控制的財政壓力,比如意外事件帶來的地方政府的超常債務。這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意外事件帶來的財政赤字,債務量級並不小,建議由中央兜底償還,因爲這種債務的偶發性和不可控制性,中央兜底不會造成道德風險問題。中央債務會增加,但是GDP的增長速度也會加快。
我們考慮中央政府債務的時候,不能只看靜態的數字,而是要動態地觀察。如果中央政府發了更多的債,從而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的觀察焦點就應該在債務佔GDP的比重,分子增大了,如果分母增加得更多,那麼債務率也就沒有增加,債務風險也就不會很大,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思維去考慮問題。
學者呼籲學前教育免費(來源:C位觀察)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