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周孝信、史玉波、王大鵬、陸新明…大咖共議“碳中和”!

編輯| 國際能源網團隊

2022年7月30日,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爲指導,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和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未來科學城管委會昌平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協辦的“2022(第五屆)中國能源投資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

大會全景圖

本次會議以“科技創新·跨界融合·國際互聯”爲主題,來自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中國工程院、中國投資協會、水電規劃總院、華北電力大學、明陽智慧能源、隆基綠能、液化空氣公司、中國天楹、華爲數字能源等來自政府界、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匯聚一堂,圍繞雙碳目標,聚焦能源行業,羣策羣力,集中佈局碳減排新賽道,加快推廣綠色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開展零碳試點示範項目建設,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新興產業體系等話題展開交流和探討。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 史玉波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指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和核心任務。加快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支撐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並將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養成帶動我國相關產業化升級的新增長點,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綜合任務。”

“未來在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綜合利用,適應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併網的新一代電網,新型大能量儲能、氫能及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和裝備領域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電力系統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轉變過程中需要科技相關部門推動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圍繞雙碳目標與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要完善政策設計,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突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 陸新明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介紹了全國碳市場一年多時間的建設運營情況,並對部門未來工作作出部署。他介紹說:“2021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累計下降50.3%,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年煤炭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全國碳市場正式啓動上線交易,截至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一週年,期間累計交易量1.94億噸,累計交易額84.92億元。”

“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做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的出臺相關工作。在條例出臺以後,完善配套制度文件落地條例和法律基礎、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技術規範爲支撐的制度體系,爲全國碳市場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加快修訂《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轉型辦法》及相應的配套技術規範,按照循序漸進,先易後難,逐步擴大覆蓋範圍。加快建設完善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有效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雙碳工作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 王大鵬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成績作出了簡要介紹。他指出:“截至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0.6億千瓦,超過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1/3,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的3.25倍。風電和光伏發電年新增裝機再超1億千瓦,水電年新增裝機超過“十三五”以來的新高。海上風電異軍突起,裝機躍居世界第一。水電裝機接近4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突破3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接近4000萬千瓦,新能源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與此同時,我國風電光伏已全面步入平價時代,全球最大的風電光伏製造國的地位持續鞏固加強。”

談到未來工作部署,王大鵬表示:“第一,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可再生能源。第二,堅持協同融合、培育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第三,堅持開放融合、深化可再生能源國際合作。”

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尼爾·布什在致辭時表示:“氣候變化正在對各地造成嚴重破壞。近年來,更多的生命損失、更多的財產和基礎設施損壞、更多的糧食不安全以及更多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氣候變化不分國界,不應該設置各種壁壘來阻止一流的技術在任何地方流通和應用。”

美國國家可持續發展中心主席米切爾·斯坦利認爲:“由於控制碳排放的許多手段都是技術性的甚至是機械性的,中國有能力提供大規模生產解決方案,來解決不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的氣候需求,這凸顯了傑出的中國視角。”

北京市昌平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楊仁全在致辭時介紹了全區對於如何打造先進能源產業高地的做法:“昌平區集中佈局了碳減排、碳中和的新賽道,重點聚焦能源互聯網、新能源等6個細分領域、21項關鍵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培育,承擔着智能電網、大飛機等一批國家重大專項,涌現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4500伏IGBT芯片等國家重大自主創新成果。今年6月,昌平制定了實施先進能源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佈局三大賽道,實施五大工程,特別是發展提升能源互聯網的高成長關鍵賽道,鞏固擴大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風電光儲增長型賽道,同時也要佈局儲備一些氫能、儲能、碳庫存等培育型的前沿賽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談了一下對雙碳目標的幾點認識。他強調:“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順應綠色時代發展的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的困難和問題在於: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綜合效率偏低,碳強度、能源強度都偏高。所以我國要加速低碳轉型挑戰任務是非常艱鉅的。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需要保護好節奏,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防止兩種傾向:既要防止‘一刀切’和簡單化,同時也要防止轉型不利帶來落後和無效投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以“雙碳目標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研究和思考”爲題闡述了雙碳目標與新型電力系統的辨證關係。周孝信認爲:“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靈活性、韌性、可靠性、靈活性的要求,相互之間可能會有重疊,需要根據新型電力系統特點進一步界定和規範,但截至目前這個方面還沒有做得更細緻。高比例風光新能源發電示例系統的靈活性仿真分析表明,風電、光伏裝機佔總量超過70%的情況下,電力系統正常運行時除了要有足夠的煤電和氣電,還需要光伏電解水制氫等能源轉換裝置作爲可調節容量,在極端條件下需要動用長週期綠色能源儲備。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具有很強的快速恢復能力以及足夠的韌性,需要建設短、中、長期相配合,集中、分散佈局相結合的能源儲備,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葉凡分享了“智慧能源創新模式及場景應用”相關話題。葉凡認爲:“源網荷儲協同互補的方式,會造成全社會用電形式的本質變化。未來智慧能源的創新模式是可變的,柔性負荷新型系統將來會由電力平衡走向電量平衡,傳統的風光氫儲佔比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明陽智慧能源集團有微網能源管理平臺和能源業務數據平臺、能源物聯網管理平臺,幾個平臺協同起來,最終可以實現企業碳排放和能耗的全面掌控,讓能源消費全過程可視可控,保證能源系統運營業務全面數字化管理,支撐企業對電力新能源業務的發展。”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經理霍焱就綠色能源助力零碳發展進行了分享。他認爲:“光伏已經成爲目前爲止最具經濟性的能源,不光具備節能環保、沒有碳排放的特點,同時對傳統能源也能夠實現大幅度的替代。預測在未來,光伏發電成本還會持續下降。光伏將會成爲未來尤其是到2030年以後持續不斷下降最具成本優勢的新能源。”

霍焱表示:“隆基發展過程中提供的產品是幫助客戶和整個社會實現零碳目標,公司自身也十分關注整個企業碳中和問題。隆基是國內第一家同時加入三個‘100倡議’的企業,也有加入SBTI這樣的全球倡議目標,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逐漸實現自身碳中和。”

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陸躍兵圍繞氫能產業和碳中和之間的關係作出分享。他認爲:“實現能源轉型,把能源從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轉型,讓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型。氫能是一種清潔能源,利用太陽能發電,再用電解水製成氫,然後把氫再應用於交通工業各個領域,這就是最清潔的能源。”

他還提到:“氫能在中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比較好的優勢,除了產業、應用、市場和豐富的氫資源,我們國家的一大優勢就是制度優勢。雙碳戰略、頂層設計、低碳城市羣,各個政府也在紛紛制定氫能規劃,通過政策創新鼓勵研發綠色技術,鼓勵企業使用綠色技術,鼓勵投資機構投資綠色技術,鼓勵消費者使用綠色產品,通過上述措施,我們才能達到碳中和的目的。”

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技術總監李軍分享了重力儲能的發展情況。他介紹說:“重力儲能其實是全新的機械儲能技術,重力儲能技術系統是跟抽水蓄能功率效果相當,可以從10MWH到GWH的規模。重力儲能項目不光是零碳,更重要的它還是碳匯項目。重力儲能可以做到安全可持續性,儲存介質沒有退化,到了一定年限可以重新使用,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華爲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智能光伏營銷總監郭琪,就“發展數字能源產業、共建低碳智能世界”進行了分享。她認爲:“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因爲這是能源生產、能源消費的變革,也是使得各個行業面臨全面數字化轉型。低碳化和智能化是未來發展的兩大必然趨勢。在雙碳政策的牽引下,華爲還是聚焦在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領域。面向未來,華爲要繼續融合熱技術、瓦特技術、儲能技術和雲和AI技術,面向五大領域打造智能發電、智能配電、智能輸電和智能用電端到端解決方案,持續創新開放合作。”

上午會議期間,發佈了“2022零碳中國優秀案例及零碳技術解決方案”評選結果,並給獲獎者頒獎。

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永貴宣讀了中國投資協會關於成立零碳中國研究中心的決定,表明機構的職責是:開展綠色發展和綠色投資相關重大理論、標準體系、應用技術的研究,緊扣能源、建築、交通和工業等碳中和產業主要應用場景,開展應用研究和示範推廣,通過構建碳中和產業資源、服務公共平臺,推動碳中和產業各方在具體應用場景下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和推廣支撐零碳中國發展的低碳零碳負碳綠色技術和投融資工具,推動碳中和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一帶一路”綠色投資研究,完成國家有關部門、協會交辦的其它任務。

張永貴還宣讀了2022年第一批“零碳中國”評價標準計劃書的通知。

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黃學良代表零碳中國評價體系編寫組發表講話。

他強調:“我們正在會同相關單位積極推進標準編制工作,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將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與加入零碳中國倡議的各位同仁努力同心,攜手共建零碳中國標準體系!”

下午會場上,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圍繞碳中和跟電氣化之間的利害關係展開深入分析。他指出:“碳中和要靠新電氣化的發展實現,新電氣化的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又要以碳中和作爲導向。由於碳達峰、碳中和與再電氣化是同向的關係,除了前兩年國家層面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我們現在更多的是要解決區域層級的路徑問題,區域層級就必須儘可能多地考慮各種約束,所以就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去做。”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躍峰介紹了新能源大基地開發、送出與消納的相關問題。他強調:“繼續推動降本增效是保障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電價足夠低纔有取代化石能源真正的動力。未來風電和光伏發電仍然會有比較大的降幅。如果我國未來新能源+儲能用電成本小於0.5元/千瓦時,整個電力系統生產和供應,包括電力系統結構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主要講述了碳中和與化工行業的關係。他認爲:“低端製造業需要退出,要把一些有污染的企業去掉,石油要從燃料變成材料,化工行業則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材料用於工業製造業領域,因爲一個先進的製造業需要高端的材料支撐,沒有高端的材料就沒有先進的製造業。”

金涌強調:“碳中和的實現絕對不是簡單的環境問題、氣候問題和能源問題,中國實現碳中和就相當於工業化時代粗放、低端的合成即將退出,我們要做高端化、智能材料和信息化,就是從工業化社會進入信息化社會的變革,可再生能源主導的時代和核聚變時代,讓化石燃料變成化石材料!”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 莊會永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莊會永圍繞生物質能在碳中和過程中的價值展開論述。他特別強調說:“生物質是中國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原因是碳中和是國家戰略,鄉村振興也是國家戰略。碳中和從核能、高比例電能、淡水農業的減排、電動氣體液體燃料、航空生物燃油等領域提出要求,都和生物質結合,都和生物質有關。目前在中國的村鎮發展要是能夠實現零碳村鎮,生物質和太陽能以及小風電都是不可迴避的選項。”

在專題對話一環節,中國電科院碳中和中心主任周勤勇,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副會長趙風雲,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施耐德電氣全球供應鏈中國區能源經理李喜峰,博衆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區總裁塗建軍,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躍峰圍繞“新型電力系統與現代能源體系”展開熱烈的討論。

在專題對話二環節,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莊會勇,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監朗川鋒,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培培,能源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工業項目主管藺梓馨,中建材聯合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蔣洋,北京君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君廷,北京市蘭臺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董春江,針對碳中和技術與綠色投資中國解決方案進行了觀點激烈的碰撞。

會後,還舉行了2022年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第一次理事會,對理事會相應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

(全文根據會議速記整理,未經嘉賓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