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展-大家都愛撿便宜

大量生產且行銷世界各國的平價商品背後,潛藏着值得不斷探究的經濟發展現況與社會環保等議題。(路透)

(萬金油提供)

■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梅格‧盧肯斯‧努南着,莊靖譯,寶鼎出版,320元,文化

■製衣山本耀司、宮智泉着,彭盈真譯,臉譜出版,400元,文化

■世界工廠大移轉劉仁杰、陳國民着,大寫出版,360元,經濟

我的朋友A君熱愛Uniqlo、Zara等品牌,數日總要到店裡巡上一回,這些店的商品每月上架千百種,賣完即斷貨。每次見面,A君的衣服總是不同。舊衣呢?「丟了。」A君最近要裝修廚房,挑的是平價組裝流理臺。不怕用幾年就壞了嗎?「誰要20年不壞的廚櫃?5年換新的很合理。」

這是一個不再天長地久的時代,消費的速度不只快,而且還快到你追不上。

追求一生一世的個人訂製品

這是現代人消費生活的縮影,《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反其道而行,追尋高級手工訂製服過程,反思平價商品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書中指出,美國人每年丟棄1300萬噸的織品,大部分是不可分解的石化纖維。這種大量而平價的衣服,使當代消費者的購衣量是90年代中期的兩倍。都柏林大學研究發現,人造纖維每次清洗時都會掉下微小的有毒物質,六大洲的海岸都有這些有毒纖維,有些海岸的人造纖維甚至比沙粒還多。

作者引用《南華早報》的說法:「大衆精品根本不是精品,因爲人人可買,處處可買,它是量產供應,真正的精品是稀少罕見。」就連精品消費大國:中國,也開始轉向擺脫名牌標籤,改尋找個人化的商品和服務,例如書中介紹的高級訂製西服師傅。強調手工個人訂製,從皮料(珍貴小駝羊)、內襯(絲織品)到鈕釦(獸角磨成),無一不精挑細選。追求的不是快速量產,而是一生一世無可取代的唯一訂製品。

全球化自由經濟的多元逼進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在《製衣》一書裡,回答對fast fashion(指Uniqlo、Zara這類平價服飾)的看法:「就像低俗的電視節目吧?只追求瞬間開心就好的東西。」他沒買過任何一件Uniqlo的衣服,沒注意過任何fast fashion的品牌。然而,山本耀司在巴黎顯露頭角的服裝秀概念卻是,從普羅大衆汲取設計靈感:「我不想替在社會核心、頂層度日的人做衣服。」他的作品剪裁寬鬆,甚至選用手感粗糙的布料。

然而,一般普羅大衆如A君這樣的受薪階級,應該是買不起一件山本耀司的襯衫。一件5萬美元的手工大衣大概只有家住帝寶的靠爸族才穿得起,普羅大衆只能去吃土。

Fast fashion的確造成過度消費,而這樣的過度消費,卻支撐起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生計。2006年出版的《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寶鼎),題材與《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相仿,追尋平價T恤如何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下被製作而成。書中主要觀點是,因爲制度和先天技術發展問題,造成成衣業者不斷往人力便宜的國家遷移,便宜的人力和科技、政府補貼(如美國的棉花業)促使低價成衣在全球四處流竄。

書中提到,靠低價人力支撐的成衣業是發展中國家轉型的必經過程,低價的人力來自於人力過盛的農村,窮困的農村透過成衣業脫貧。書中也認爲,常被談論的童工問題、惡劣的勞動條件,已經透過多次事件揭露而逐步改進。言下之意,你買你的平價商品,我當女工賺錢搏脫貧翻身,自由貿易全球化的果實大家平分。

但果真如此嗎?

世界工廠的移轉與遞變

過度消費一向是資本主義社會裡難以消滅的現象,這是社會結構,也是人性問題。然而,世上沒有純粹的自由市場,它只存在新自由主義者的幻想之中。國家政策干預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例如美國棉業靠政府補助壓低價格,且美國有嚴格的織品進口配額。我們的平價商品靠的是第三世界國家低價人力支撐,而當低價人力消失之際,也可能是平價商品的終點。

在《世界工廠大移轉》裡,我們似乎看到一點關於平價商品未來的想像。書中認爲:地理上不再以廉價區域爲設廠唯一考量,本質上不再一味追求規模量產,製造業將追求個人化的客制、質量上的改變,而不再是大量生產。當中國不再享有人口紅利,產業逐漸轉型,「世界工廠」往非洲、孟加拉移動,便宜的人力終有告終的一天,也許那纔是平價商品的末日。

對於買不起5萬美元大衣和山本耀司的A君而言,除非轉念成了慈濟師兄師姐,否則買平價商品的日子應該還會持續一陣子,只是這樣的美好時光也不會太久。

策展人小檔案

萬金油,1976年生,任職媒體。長期潛伏、出沒於社會市井與虛擬網路間,對世事百態常有冷辣觀察與真情領會,而發之以犀敏文字。着有散文《越貧窮越快樂》,合著電影小說《女朋友。男朋友》、音樂小說《我們從未不認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