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分!墜樓的丈夫,冷漠的妻子,這電影拷問婚姻關係的真相
小男孩牽着愛犬散步,回到自家小木樓時,看到癱倒在一片血跡中的父親。
他試圖把父親叫醒,痛哭喊叫,這才驚動了樓上的母親,穿着睡衣姍姍來遲。
丈夫墜樓而亡,妻子是事發時候唯一在現場的人。
這是一場意外,還是一場謀殺?亦或是另有隱情?
衆所周知,夫妻中的一方死亡,另一方往往有着重大的嫌疑。
今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獲獎影片《墜樓的審判》,又名《墜樓死亡的剖析》,再現同樣的情形,丈夫塞繆爾死亡,妻子桑德拉被送上了法庭接受審判。
豆瓣評分8.5分,151分鐘的時長,較爲深入地揭示了這一對夫婦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直抵婚姻關係中的殘酷真相。
一年前,桑德拉跟隨丈夫塞繆爾回到了他法國的家鄉,生活在山中小木樓中。
他們的兒子丹尼爾之前因爲一次意外,幾乎失去了視力。
意外發生在塞繆爾負責照顧丹尼爾的時間段,他沒有及時趕到接兒子。
出於對兒子的愧疚心理,塞繆爾主動承擔起了照顧丹尼爾的責任。
來到法國後,塞繆爾負責丹尼爾的家庭教育,在家裡給丹尼爾上課。
事發當日,一位漂亮的女研究生佐伊,來到他們家採訪作家桑德拉。
兩人正相談甚歡,這時木樓內突然響起了震天響的音樂,於是她們不得不中斷了採訪,商定另約時間。
丹尼爾帶着狗狗散步回來,便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父親,傷心欲絕。
桑德拉則全程表現得比較冷靜,理智地做出了反應。丈夫被證實身亡,而桑德拉作爲唯一在場人,成了嫌疑人被送上了法庭。
全片圍繞着針對桑德拉的庭審展開。
桑德拉請了她多年的好友文森特來爲自己做辯護。
初時文森特對桑德拉並不完全信任,但他建議,以塞繆爾自殺爲切入點,爲桑德拉做無罪辯護。
但桑德拉卻擔心這樣會對兒子丹尼爾產生不良影響。
隨着庭審的深入,桑德拉與已故丈夫塞繆爾之間的關係被呈上法庭,被人放在放大鏡前審視、探查、評判。
桑德拉的雙性戀取向也被扒了出來。
影片開頭佐伊採訪桑德拉的錄音,被作爲呈堂證據,而檢方律師以此爲由頭,直指桑德拉在與佐伊調情。
桑德拉不得不用蹩腳的法語爲自己辯護,而觀衆席裡坐着兒子丹尼爾,也讓桑德拉束手束腳。
不可避免地,孩子眼中父母和睦、家庭幸福的表象還是被撕開來,露出這表層之下殘酷與破碎的一面。
塞繆爾的心理醫生指出,塞繆爾的精神狀況堪憂,一直在吃抗抑鬱症的藥物,而桑德拉被指控爲他抑鬱的根源。
一則夫妻之間吵架的錄音,更是將桑德拉推到了風口浪尖。
錄音中,塞繆爾指責桑德拉剽竊他的寫作創意,還直指桑德拉多次出軌,與同性保持關係,對婚姻不忠誠。
在激烈的爭吵與推搡中,桑德拉情緒失控,打了丈夫一巴掌,接下來有玻璃破碎的聲音。
這一場夫妻互撕的爭吵,正發生在塞繆爾墜樓事件的前一天。
庭審發展至此,桑德拉似乎更難擺脫嫌疑了。
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桑德拉是殺害丈夫的兇手。
後來兒子丹尼爾提供的一段證詞,成了桑德拉脫罪的一大助力。
從觀衆的角度來看,面對丈夫塞繆爾的死亡,桑德拉的表現有點過於理性了。
影片幾乎沒有給出桑德拉因丈夫去世而傷心哭泣的畫面,後來在朋友面前,她甚至笑了一下,隨後解釋了一句“我已經哭不出來了”。
但後來因爲兒子拒絕見她,她表現出了非常真切、強烈的傷心情緒,不得不暫時離開家時掩面哭泣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敘事的小細節,在不知不覺間引導着觀衆,對妻子的角色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
我在觀影時,始終隱約抱着一種期待,以爲會有反轉出現,但直到結尾了,才發現,沒有反轉。
至此才知道,之前種種細節,只不過是導演設置的敘事陷阱。
運用影視語言暗示一個劇情發展的方向,結果偏偏不往那個方向走,反而給你呈現另一個面向。
影片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是夫妻關係中那種微妙而複雜的平衡或者失衡。
塞繆爾主動承擔了照顧兒子以及家庭教育的工作,因此犧牲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後來甚至還辭去了自己在學校教課的工作。
桑德拉則始終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寫作,她的書一本接一本地出版。
同樣是作家,桑德拉比塞繆爾更加成功,塞繆爾的事業卻一度陷入停滯。
夫妻之間的那一場爭吵,拍得太絕了,是該影片的精髓。
塞繆爾向桑德拉抱怨自己爲家庭犧牲了太多,抱怨桑德拉把自己的節奏強加給他,強加給這個家庭。
他想要重新開始寫作,向桑德拉提出,他要拿回自己的時間,並聲稱這是桑德拉“欠他的”。
桑德拉卻根本不接招。她表示,如果塞繆爾想要重新開始寫作,她當然支持他,do it,去做就是了。
但她不欠丈夫任何東西或時間。
對兒子進行家庭教育是塞繆爾出於對兒子的愧疚而主動提出的,她認爲這是一件美好而慷慨的事情,但當時也勸塞繆爾慎重考慮。
犧牲自己的時間、主動承擔這些,是塞繆爾自己的決定,桑德拉根本就不欠他的。
就連夫妻之間交流所使用的語言,也成了他們爭吵的內容,塞繆爾抱怨說,桑德拉連在語言上都在強加她的節奏,身在法國,卻在家裡說英語,說一種與兒子的生活無關的語言。
桑德拉立即反駁了回去,英語並不是她的母語,而是他們折中的交流語言,是他們之間的中間地帶。
搬回法國老家居住,也是丈夫自己的決定,她一個德國女人跟着丈夫回到法國老家,處處也在調整自己適應這裡,所以她並不接受丈夫對她“強加節奏給他,處處都是她的地盤”的抱怨。
期間,桑德拉其實也曾試圖安撫丈夫,對他說I love you, 鼓勵他安排時間開始寫作。
但塞繆爾的情緒沒有緩解,一直在抱怨,後來抱怨變成了爭吵,爭吵升級爲肢體衝突,最後以暴力收場,東西砸碎的聲音,拳頭砸在牆上的聲音。
這一場夫妻互撕,暴力收場,把庭審的審判長都聽得瞠目結舌,被驚到了的表情遲遲沒有收回來。
這一段,揭示了婚姻關係或伴侶關係中的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
一方可能主動承擔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責任,但在事業上鬱郁不得志,有自己沒能實現的野心或理想,因此沉浸在痛苦之中,抱怨對方,抱怨家庭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希望能在另一半那裡得到一些情感的回饋或補償。
當另一方,比如影片中的桑德拉,本身比較理性,這個時候不接受對方這樣的抱怨,直接指出了塞繆爾痛苦的真正根源——他不能面對自己的野心,把標準定得很高,維護可憐的自尊,不能接受失敗,等等。
他沒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有這樣來跟她抱怨與吵架的時間,其實明明可以直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這是塞繆爾自己的事情,桑德拉表示,自己不爲塞繆爾的失敗而背鍋。
桑德拉的理智與直接,在塞繆爾那兒被感受爲冷漠、自私。
在親密關係中,一方鬱郁不得志,遲遲不能實現自己想要的東西,處於這種不能自我實現的痛苦之中。但他無法直面、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所以遷怒於自己的伴侶,表現出抱怨、憤怒,其實本質是對自己的憤怒,投射到了伴侶身上。
這個時候,塞繆爾的精神狀況堪憂,他把憤怒投射到桑德拉的身上,藉以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這個時候他最渴望也最需要的是伴侶給予的情感慰藉。
而桑德拉太聰明獨立,太理性了,她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供塞繆爾情緒緩衝的空間,而是在爭吵升級的過程中,直接道出了塞繆爾的真相。
這恰恰是塞繆爾如今脆弱的神經所不能承受的,也就是說桑德拉直接戳破真相,下了一劑猛藥,而塞繆爾沒有承接住。
在同一個領域中,妻子桑德拉做得風生水起,而塞繆爾卻屢屢受挫,陷入停滯。
他的自尊心嚴重受挫,況且這段時期他向出版商提出了新書的創意,對方不感興趣,遲遲沒有回覆,對他來說也是很深的挫敗。
幾年前,因他的疏忽導致兒子近乎失明,塞繆爾同樣沒有消化好他的愧疚情緒,他的應對方式是過度犧牲自己的時間爲兒子進行家庭教育,令他沒有足夠精力來推進自己的寫作事業。
出事之後他始終沒有走出這事的負面影響,拒絕夫妻生活,導致妻子尋求其他方式解決生理問題,也引發了他的嫉妒,以及進一步的自尊受挫。
這種頻頻受挫、不能自我實現的痛苦與憤怒,形成一種攻擊性,當他試圖把這種攻擊性投射到身邊的伴侶身上,結果對方強大又理智,完全不承接,直接給他回懟回來,全部反射回塞繆爾自身。
塞繆爾的攻擊性向外發泄失敗,只能全部指向自身,所以他帶着這股憤怒與絕望,謀殺了自己,也把桑德拉推向了嫌疑人的位置。
桑德拉自然不是殺害塞繆爾的兇手,但,她的理智、冷硬,一語道破真相的舉動,在某種意義上,的確給了塞繆爾已瀕臨崩潰的精神狀態以致命一擊。
這個時候,一個溫柔、體貼、共情的伴侶或許能夠給予塞繆爾更多的情感支持,可能從崩潰邊緣拉他一把。
但桑德拉對塞繆爾的死亡,的確沒有任何道德責任,沒有可以譴責她的地方,因爲她本身就是這樣一個理智而強大的人,在她看來,塞繆爾面臨的困境,都是她能看清、能接受、能處理妥當的事情。
她想象不到,這對塞繆爾來說會是致命的。
而且在這種家庭生活,夫妻之間相互指責的爭吵中,矛盾衝突一步步升級,很難一直保持理性。
桑德拉在庭審過程中爲自己做得的辯護,也頗發人深思。
塞繆爾的心理醫生站出來,作爲檢方的證人,指出桑德拉在婚姻中的強勢霸道,是讓塞繆爾致鬱的罪魁禍首。
而塞繆爾處於負面情緒中,在心理醫生面前對伴侶的指責,其中很多可能都是誇大其詞的。
桑德拉提出,如果是她的心理醫生出庭,所呈現的估計也會是一個比較負面的塞繆爾。
這些負面情緒下的隻言片語,呈現出的一個生活斷面,並不能反映婚姻的全貌。
家庭生活、夫妻關係都在瑣碎的日常裡,具體怎麼樣,外人很難一窺全貌。
像桑德拉這樣,夫妻關係被放大許多倍反覆審視後,所呈堂證供出來的東西,只是一個片段而已。
激烈爭吵,甚至惡語相向,情緒失控下的肢體暴力,也只是衆多日常中的一個偶爾爆發的片段。
這並不能說明,這一對夫妻並不相愛。
桑德拉一直堅稱,她最愛的人是塞繆爾,這或許是桑德拉爲了應對審判而堅持的說辭,或者是爲了保護兒子丹尼爾而維持的一種假象,但也很有可能,這對她來說是一種事實。
我們不能僅憑這個婚姻關係連續體的某個截面,而斷定他們並不相愛,或者說這段婚姻裡充滿了背叛、謊言、利用、PUA,一方壓榨另一方的情況。
而婚姻關係的現實狀況,可能更加複雜,瑣碎,漫長,且立體得多。
桑德拉與塞繆爾這一對夫婦,雖然結局慘烈,他們也曾深深相愛,把彼此視爲靈魂伴侶。
這部電影,對婚姻關係的不同面向給予了深入的呈現與揭示。
正如豆瓣熱評中所言,“沒有哪一種生活能經受得住抽絲剝繭的審問與反芻”,
也沒有哪一種關係經受得住彼此之間的相互推諉與抱怨指責。
說到底,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尤其是在親密關係、婚姻關係中,更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與自我負責。
所有試圖把自己當受害者,拿出自我犧牲的姿態,把責任推給另一方的做法,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讓關係變得糟糕甚至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