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新住民扶助戶9年增近3成 家扶:經濟壓力大、教養困難多
據家扶基金會統計,新住民家庭佔其扶助戶比率9年約增加4%,其中又以東南亞籍新住民戶增加比率明顯。(家扶基金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據家扶基金會統計,新住民家庭佔其扶助戶比率9年約增加4%,其中又以東南亞籍新住民戶增加比率明顯,9年增加近3成,家扶基金會表示,東南亞籍新住民由於語言、文化與我國差異較大,還有教養困擾等,呼籲各界重視。
據家扶基金會統計,2014年共扶助的新住民家庭比率達10.9%,2023年則提升至14.9%,其中又以東南亞籍成長迅速,而因語言隔閡,也使新住民兒少在學校適應上的困擾較全數扶助家庭比率高。
家扶基金會主任蔡雯瑾說,由於新住民加上沒有孃家支持,使其家庭狀況更爲不利,且東南亞籍新住民因爲語言、文化隔閡導致集中於零工、非典型工作,也因此使其教養孩子上有更多困擾。
如育有12歲小展(化名)的越南籍小展媽媽,爲了增加收入,除了在汽車零件工廠上班外、假日還至餐廳兼職,回家還做家庭代工,每週工時超過60小時,但每月收入僅有3萬餘元,爲了節省支出與友人分租約4坪套房,小展在學校則成績優異,時常獲得獎學金還可以拿來貼補家用,獎狀甚至可以貼滿一整張牆。
來自印尼的小雅(化名)媽媽,育有2女外還要照顧其腦部損傷的丈夫及中度聽障的叔叔,每月僅靠務農維生、但收入並不穩定,往往不到2萬元,而不諳中文的她甚至連申請低收入戶也有困難,甚至一度離家出走,但因不捨家中2個孩子又默默回家,所幸小雅協助母親完成低收入戶申請,也幫家裡減少經濟負擔。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指出,新移民子女因跨國原生家庭的因素,原應能夠發展多元文化與語言優勢,甚至拓展國際視野,然家庭遭遇困境、缺少應變資源,首當衝擊影響子女生活,在沒有求助或支援將成爲隱藏社會中「看不見的貧窮」。因語言隔閡所產生的教養困擾,對兒少影響層面更深更廣,持續提供獎助學金、學習資源、課輔等協助服務,就是希望孩子即使因貧窮及語言文化差異因素,都能獲得穩定學習與發展。
家扶基金會今年《無窮世代》計劃募款目標爲8000萬元,將助弱勢兒少安心學習、好好生活,邀請您看見需要的角落,捐款可洽家扶基金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