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觀察丨中小企業是經濟體的“血脈”,中國對外投資增加對東盟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隨着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繫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中國的中小企業走向東盟。未來要如何助力雙方實現雙贏?東盟各國的投資政策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系列話題,都在中國—東盟中小企業產業鏈商務對接會得到了解答。
11月15日-18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博會”)在廣州舉行。據悉,中博會已經走過18屆,今年聚焦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數字化轉型主題,集中展示了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最新產品和發展成果、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和解決方案等。截至今年,中博會累計參展企業達5.4萬家,進場客商和觀衆超過392萬人次,有力促進了國際中小企業交流合作,也見證了全球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
作爲中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5日,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成功舉辦了中國—東盟中小企業產業鏈商務對接會,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全方位合作,展現出中國擴大與東盟合作共贏的決心。
會議上,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還發布了名爲《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可行性研究的八個問題》的報告,解釋了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的含義,分析這一共同市場給全球帶來的好處,以及從智庫的角度,促使共同市場落地給予政策建議。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雙方豐碩的經貿成果可見一斑。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東盟繼續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爲3.9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佔外貿總值的15.8%。其中,對東盟出口2.36萬億元,增長13.7%;自東盟進口1.56萬億元,增長5.9%。
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主體,也是推動雙方友好關係的使者。大部分中國—東盟中小企業間的合作更多是“抱團生長”,以惠民生的目標出發。有分析認爲,憑藉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優勢,中國—東盟中小企業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和顯著特點,有利於地區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推動創業創新和擴大就業,實現互利共贏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是我們各個經濟體的血脈,佔據我們商業活動的大部分,並且爲地區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人們提供就業機會。”活動一開始,柬埔寨工業、科學、技術和創新部國務秘書SON Senghuot 就闡述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他進一步強調,中國和東盟的產業以及供應鏈融合表明,這不僅是經濟機會,還代表發展中國和東盟國傢伙伴關係的共同承諾,能更好地應對全球的各種不確定性。
SON Senghuot 認爲,本次活動的關鍵目標之一,是確定一些機會,使得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一些中小企業能夠在競爭力非常強的全球經濟下繁榮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技術、技能以及在創新實踐上進行投資,使得他們能夠加強、提高生產力,並確保我們的中小企業在全球競爭力得以保持。
當前中國和東盟都在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的合作和發展,並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出臺多種配套措施,將“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和區域增長,支持落實《東盟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6—2025)》”寫入《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係2030年願景》。在此基礎上,中國要如何繼續支撐中小企業走向東盟,最終實現雙贏呢?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爲,主要關注三點:首先,雖然當前中國和東盟還未真正實現單邊開放,但這是特別重要的一步,體現出中國對推進全球化的重視;其次,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正在進行,是在2.0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現代產業。而且現在中國企業出海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要從中小企業開始,要改變經營模式,在中國-東盟“10+1”的基礎上進行佈局;第三,在構建中國東盟大市場的過程中,要對接好共同的規則和標準。
談到相關的規則合作,新加坡DEPA國際中心副主席董事、RCEP國際中心執行董事陳雅麗表示,《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跟RCEP以及其他框架協議不同,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而且涵蓋範圍很廣,包括先進科技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以及區塊鏈等,還有關於解決跨境數據壁壘方面的內容。
再者,陳雅麗認爲新加坡跟東盟其他國家也有不同的框架協議,而大灣區中小型企業也有不同的協議政策,雙方可以對接溝通,並深化合作。
中國不僅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還在迅速成爲該地區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國之一,這凸顯了中國投資對東盟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分析稱,2022年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激增至154億美元。可見,中國在東盟的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加。會議上,來自東盟的嘉賓們積極分享東盟國家投資的特點和優勢。
“我們主要的作用引入該地區的一些投資,並且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爲此,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人力資源發展的計劃,以及開展一些項目本身來支持投資。”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發展理事會的首席運營官Dato Ragu Sampasivam說道。
Dato Ragu Sampasivam進一步表示,他正在關注東海岸區域的重點投資活動,比如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等,而這些領域都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的領域,可以尋求很好的合作。此外,其實東海岸經濟特區還是馬來西亞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區域之一,這裡有成熟的生態體系,後續還可以關注消費領域以及化學品的下游產業,這些都是可以與大灣區進行創新合作的領域。
近年來,泰國多中國投資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強。特別是2023年,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申請數量創新高,投資總額達319億元人民幣,佔泰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24%,比2022年增加了106%。
泰國商會華南邊貿分會主席Chaowchai Jiemvijid直言,泰國吸引投資的一大優勢在於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發展較好,而且有非常強大的供應鏈以及支撐性的產業。另外,在政策方面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沒有出口的要求以及外國貨幣的限制等,在機械進口方面也會給予關稅減免。
談到未來進一步吸引中國投資方面的舉措,與會嘉賓們各抒己見,提出了相關建議。
中馬欽州產業園前總裁、馬來西亞智庫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執行董事翁忠義提出,爲了深化中馬以及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法律法規和跨文化培訓,以減少糾紛並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優惠,深入瞭解馬來西亞的雙邊和區域自貿協議等協定中關於原產地的優惠規則和關稅優勢,有助於中資企業提高競爭力,通過與馬來西亞海關以及FDA諮詢機構合作,讓企業更好地享受優惠;
第三,促進雙方在數字化與綠色能源的合作,憑藉馬來西亞不斷髮展的數字基礎設施,中資企業可以將馬來西亞作爲東盟的數字運營中心,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軟件開發和金融科技領域,同時雙方在電動汽車、太陽能等這些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將有助於馬來西亞實現2050年國家能源轉型路線的目標。
第四,支持馬來西亞員工的技能發展。隨着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的投資增加,雙方可以優先推動本地員工的專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領域,通過馬來西亞教育機構的合作,填補技能缺口,培養高素質高素質的本地人才隊伍,鞏固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礎。
第五,推動本地化和中小型企業合作,以應對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中資企業應該與馬來西亞中小型企業加深合作,通過合資併購,共同研發和強化本地生產線,建立共生共榮的合作關係,助力中資更深層次的融入本地市場,增強在全球市場中的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