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非漲不可? 請先檢討能源政策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臺電召開股東會議,決議要增資1000億元,引發民間股東不滿。有小股東反對臺電連續2年增資,認爲「政府能源政策錯誤,導致臺電經營虧損,稀釋小股東權益,對民股小股東非常不公平。」

臺電前年、去年虧損合計約4600億元;如果繼續下去,恐怕會嚴重侵蝕資本,影響債信,所以不能不採行措施,來改變這個趨勢。問題在於,虧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衆所周知,這不是臺電本身的問題,是整體能源政策和電價政策的問題。

原料價格有波動,可能是臺電成本變動的因素之一。據臺電資料,俄烏戰爭導致燃料成本大增,戰爭前燃料成本每年約2千9百多億元,但戰爭後連續兩個年度燃料成本都超過6千億。

這些數字或許都沒有錯,但燃料價格變動並非臺電虧損的唯一因素。而且,國際能源價格在俄烏戰爭之初,的確大漲過,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價格,曾經從2022年2月開戰前每百萬BTU的25美元,最高漲到當年8月底的近100美元,但後來從高點一路下滑,到最近已經跌到7.8美元。

原油價格也是一樣,俄烏戰爭前後,屬於上漲趨勢,但從2022年5月底開始,已經直線下跌。例如美國西德州原油價格,從那時的每桶116美元,現在已經跌到78美元。

所以,無論是原油或是天然氣,現在的價格基本上早已經回到俄烏戰爭前的價格。何況,這些原料,很多是由中油供應臺電,而中油的供應價格,又受限於經濟部的節制,通常不會充分或立即的反應。

臺電成本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實是現行能源政策所促使能源供應結構的改變。基於反核的基本政策,即使公投曾經通過「以核養綠」,但政府沒有照着公投的決議走,結果核能的發電比率年年下滑。天然氣發電的燃料成本比核能貴很多,供電比率上升,成本於是增加。

另一個導致臺電成本增加的因素,就是綠電。臺電對於綠能,有較高的收購價格,這樣的政策,配合各種各樣的綠電態樣羣起,導致成本增加。

如果真正要奉行這樣的能源政策,那就應該讓電價充分反應,由人民做出政策適當與否的判斷。但政府卻壓抑電價,依據去年國際能源總署的估計,臺灣電價之低,居於全球末端。這樣一來,整個能源政策的衝擊,民衆完全感受不到,就產生「不甘我事」的心理。

但這隻能拖延於一時,不可能拖延於長久。能源結構中,把發電成本低的比重下降,把發電成本最高的綠電和次高的天然氣,大幅上升,所有的負擔,都由臺電和中油承受,怎麼可能長期承受得起?

總有一天,面紗需要揭開。臺電增資,只是揭開面紗的前奏。增資就是政府出錢補貼,民衆一樣無感,面紗一樣存在。

但是,看來政府即將揭開面紗。消息已經出來,目前政府正在評估要漲電價。政府明白地表示,臺電現在是賣一度電,就賠一度電,漲價是爲了「確保經濟成長,和民生用電無虞。」用白話說,就是維持臺電不破產。

但現在不是一個電價上漲的好時機。目前臺灣的通貨膨脹率不低,實質經常性薪資連3年倒退,而且去年全年實質總薪資還創近11年最大負成長。

電價如果非漲不可,可不可以同時檢討能源政策?可否尊重「以核養綠」的公投結果,付諸實施?可否誠實告訴大衆,能源供應的配比改變,成本就會改變,電價最後必須反應?(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