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加稅案 中歐7日談判 傳出2替代案以避免打貿易戰

江西南昌民衆4日參觀南昌國際車展。(中新社)

在歐盟委員會表決通過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的終裁提案後,中國產官學等各界掀起不小的震動。央視旗下「玉淵譚天」披露,中歐雙方將於7日進行新一輪的談判,已傳出有兩個可能替代解決方案。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目前歐盟正在談的其中一個方案是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電池性能、車身長度、兩輪驅動或者四輪驅動等指標爲陸廠算出一個最低進口價格;另一方案則是由中國廠商許諾在歐盟境內設廠,並在過渡期內設定進口配額。

歐盟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汽車產業爲這個27國集團提供了近1300萬個工作機會。隨着中國電動汽車崛起,202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達到115億美元(約807億人民幣),比2020年的16億美元大幅增長。據悉,目前,中國品牌佔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約19%。

中通社引述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分析表示,上述兩種方案靈活變通,都有可能達成。世界貿易史上有不少成功例案,如美國限制下,日本車也是透過在美設廠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實際上,中國已在匈牙利等國投資建廠,生產電池,完全可用設廠作爲關稅替代方案,亦能推動歐洲電動車的發展。

劉瀾昌指,歐洲清楚中國市場龐大,亦不願打貿易戰。且歐洲電動車發展落後,中國電動車有技術優勢,中歐本就存在合作可能。即使提案通過,仍有較大博弈空間。

玉淵譚天指出,歐方一直以減少關稅(減少加徵幅度)爲談判籌碼,但關稅多少不是重點,加徵關稅這個行爲纔是重點,歐方是以中國車企享受了補貼爲由加徵關稅,只要加徵關稅就認定了補貼,即使關稅再低,只要認定有補貼,歐方就可以用其他手段打壓中國企業。這些手段包括「外國補貼條例」,甚至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手段和條例。

另據中時新聞網報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5日表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企業一直以最大誠意配合歐方調查,並希望以價格承諾等方式,妥善解決中歐電動汽車經貿糾紛。

據公開資料,中國貿促會成立於1952年,是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貿易投資產業促進機構,並擔當着民間經貿外交的使命。

在針對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中,歐盟成員國有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有報導指出,棄權票數量之高反映了歐盟成員國內部的疑慮。有美媒稱,大量的棄權票顯示許多成員國對此舉可能挑起對中「貿易戰」的不安。

江西南昌民衆4日參觀南昌國際車展。(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