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桂聲網評:夯實“科技底座”,打好糧食增產主動仗
(原標題:【地評線】桂聲網評:夯實“科技底座”,打好糧食增產主動仗)
2024年12月20日 14:04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周軍 編輯:孔悅然 高雅
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新臺階。收成金燦燦,收穫滿當當。抓好田間地頭裡的生產,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全年糧食豐產豐收的喜訊傳來不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緊接着召開,“農”墨重彩部署“三農”工作,鮮明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確保糧食穩產豐產。”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端穩端牢14億人的飯碗,尤需進一步推動單產提升,讓每一寸耕地都多產糧、產好糧,讓“大國糧倉”更加充實豐盈,豐收的成色更足。
一壟一畝載未來。種糧是穩經濟、增福祉的“頭等大事”。糧食穩,全局纔會穩。這些年來,我國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鹽鹼地改良改進,全國上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讓糧食豐收有了面積保障。然而,讓“中國糧”逐年豐產豐收,不僅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讓每一寸田地都“地盡其用”,還要在增產上下功夫,讓有限的耕地託舉更大的“豐收夢”。
今年我國糧食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單產提升明顯。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畝產提高5.1公斤,對增產的貢獻率達八成。以玉米爲例,除了玉米年播種面積穩定在6億畝左右,佔全部糧食播種面積超過三分之一外,今年還足足增產了121.5億斤,爲糧食豐收大局作出新的貢獻。廣袤田野裡的豐產豐收,源自於我國篤定走穩單產提升之路,把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爲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重點作物,組織各地向科技挖潛力,從過去小面積示範向如今大面積單產提升轉變,綜合提升農業強國更強內生動力。
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既需要理念的革新,也需要技術的迭代升級。“一隅”強,不是真正強。挑穩農業“金扁擔”,尤其需要大面積單產提升,讓山地、“巴掌田”、鹽鹼地等也能長出高產田。藏糧於技,一個“技”字,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關鍵“秘鑰”。隨着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廣泛普及,如今的種田,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精細化、科學化的“耕種管收”。放眼各地,水稻側深施肥、小麥寬幅精播、玉米淺埋滴灌、大豆大壟密植,這些種糧的“獨門絕技”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普及。
今年玉米爲何成爲增產“主力軍”?正是靠着密植、滴灌、精準調控等手段,大幅度提高了單產,“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已由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足見,未來的種糧,是門“技術活”,不僅要付出汗水,還要精種、巧種,在田壟間講科學。凡事皆有其“道”,種糧亦是如此。各地當錨定單產提升目標,創新實踐、科學施策,讓良田、良種、良機、良制更廣泛落到田間地頭,進一步夯實我國糧食安全的“科技底座”,讓糧食增產的底氣更足、條件更多。
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還應樹牢底線思維。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今年南澇北旱讓很多地方糧食減產,爲我們敲響了警鐘。提升單產,就要做好“防”的功課,加強田間管理,讓每一粒種子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如小麥的“一噴三防”,水稻的“一噴多促”,糧食防範各類蟲害侵襲等,都需要把功夫花在日常,通過不斷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持續優化種植結構、推廣抗逆性強的新品種、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灌溉條件等,讓更多的高產技術模式得以大面積普及和應用,爲實現糧食穩產豐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周軍)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爲廣西新聞網的文章均系廣西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廣西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