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紀念日 一起騎車去開封

(圖/新華社)

1990年柏林圍牆「開封」後兩德統一,東德出身的梅克爾於2005年11月22日成爲德國總理一直到2021年底,是德國統一後任期最長的總理,以一般人的「屬地」認知,可稱「東德統一了德國」。更深入的觀察,則是德國的人民、制度統一了德國,且爲史上唯一和平統一的國家,與臺灣是史上唯一和平由「訓政進入憲政」的過程,共同成爲人類的典範。

在紀念兩德「開封」統一的同時,大陸也正興起一起騎車去「開封」的風潮,同樣反映了大陸人民、制度在變遷的許多命題。

在「夜騎開封」中出現許多歡樂興奮、人類「衆從」行爲的現象,也有因放任而脫序,引起批評顧慮,導致「先開後封」的結果,都呼應我所一再提醒的「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

我們挑出幾項足以舉一反三的議題:誰統一誰、夜遊與自由、共享單車與公共政策。

德國、大陸都已先後「開封」,臺灣要負起先導實驗者的責任,更要在思想上領先「開封」。

東德的梅克爾擔任總理,爲何如此自然?因爲兩德同文同種,所以沒有誰統一誰的問題,完全基於人民漸進選擇共同的生活方式。正如民進黨創黨元老們所制定代黨綱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其結論宣示爲:「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着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宣示中的「雙方」若換成「兩德」,或「兩岸」,都可以共同適用。這是民進黨創黨元老們觀察兩德「開封」的結論,也是對兩岸「開封」的期許。

臺灣在前進期間的趣事、糗事、錯誤、成就,大陸也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未來也必然發生,包括實質相同的「夜騎開封」。

臺灣在1970年後,國家財富逐漸分享給人民,年輕人開始有能力擁有可以自由馳騁的機車,有幾位年輕人想到,週末晚上去北海淡金公路跑車,順便到「十八王公廟」吃肉糉,也創造出風潮,沿途人龍連結可以長達6公里。所有大學社團活動,一定必須有「夜遊十八王公廟吃肉糉」,我也因此去了好幾回。

現在舊「十八王公廟」旁還有一塊比「西門徒步區」還要龐大幾倍的商場廢墟,可緬懷當年的盛況。

「夜騎開封」走紅源自今年6月,開始也只是有4位鄭州的女學生,忽然興起,夜間騎着共享單車,去五十公里外的開封品嚐當地的灌湯包。她們回來在網上發佈了夜騎開封的經歷,在網路高效的傳播下,立刻引起了共鳴,造成夜騎開封滾雪球式規模,1夜將近20萬人參與。

不論肉糉或是湯包,都只是一個藉口式的象徵。真正的原因就是在有能力之後,「我就是想自由一下」。這就是「人類需求金字塔」,在物質滿足之後一定必然追尋向上的抽象自由需求。而一旦有人可以實現,所有人都會蜂擁而上,形成「衆從」結果。

這種需求追求的升級,也絕對不會止於肉糉或是湯包,未來一定會更發展到更多不同廣泛的方向。

東德的梅克爾統一了德國,示範了什麼是統一的目標,不是追求誰統一誰,而是雙方人民尋找共同的生活方式,創造全體人民的福祉。

在尋找的過程,期望臺灣的實驗,能夠減少大陸人民擴大實施的成本。實驗是知微見着,但體量相差太大,並非全盤引用,而是各自仍有努力方向,臺灣要調整實驗瑕疵,大陸的擴大實施要由人民主動,而非外力干涉。歷史顯示,大陸人民一定會向需求金字塔上攀爬前進。(作者爲臺灣民調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