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三大行被意大利盯上,歐洲銀行業格局或生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一宗跨國銀行的收購案,正引發歐洲兩大政府間的關係緊張。

上週五,據媒體報道,意大利裕信銀行首席執行官安德烈亞·奧塞爾(Andrea Orcel)參加了德國商業銀行的高層電話會,因爲裕信銀行前段時間悄悄買入德國商業銀行的股票,目前已經持有該行21%的股份,成爲最大的私人投資者。

但裕信銀行有着更大的野心——通過公開市場和衍生品交易增持股份,以完成對德國商業銀行的收購。

目前,裕信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分別爲意大利、德國的第二和第三大銀行。裕信如能完成收購,兩大銀行合併後的資產規模將趕超德意志銀行,躋身歐洲十大銀行巨頭之一。

不過,這樁收購案引發了德國的強烈不滿。朔爾茨公開批評裕信的收購是“不友好的攻擊和敵意收購”,德國財政部長警告“惡意收購蘊含巨大風險”。

意大利外交部長則反駁稱,德國阻止收購案的推進,體現了對歐洲一體化雙標的態度。

目前,裕信已向歐央行提交增持申請,花旗分析師表示裕信大概率能實現成功收購。一宗跨國銀行收購案,爲何能在兩國激起這般“千層浪”?又會給歐洲銀行業帶來何種影響?

裕信掀收購“暗流”

9月初,德國政府宣佈計劃削減手上持有的德國商業銀行股份。自2008年注資182億歐元入股德國商業銀行、助其挺過金融危機後,德國政府持有16.5%的股份,成爲德國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則是貝萊德,持股比例約爲7%。

德國在這個時間節點的減持,是計算過經濟收益的。受益於歐央行2022年啓動的加息週期,銀行業普遍得到提振,德國商業銀行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創下十幾年來的新高,年初到9月股價大漲超20%。而歐央行不久後的二度降息,於銀行業並非利好,加上德國經濟再陷衰退漩渦,企業違約風險攀升,德國政府遂決定適時拋售。

但德國減持德國商業銀行股票時沒有意識到的是,賣出的4.5%股份全部被裕信銀行通過隱藏買家的身份悄悄收購,加上裕信手上原有的4.5%股份,裕信的持股比例飆升至9%,超過第二大股東貝萊德。

上週一,裕信宣佈通過另一批衍生品的交易,對德國商業銀行的持股已增至21%,同時也向歐央行提交了持股比例提高至29.9%的請求。因爲歐央行爲了防止黑錢或不明人士控制銀行,規定任何超10%以上銀行股份的交易都要先經歐央行審批。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副教授胡春春向21世紀經濟記者介紹,過去十幾年,德國銀行業基本處於一蹶不振的態勢,對比美國、英國、法國的銀行,德國銀行發展要麼過於激進要麼過於滯緩,一方面這和德國的體制模式有關,銀行這些金融業需要服務於穩定的製造業和傳統的社會制度;另一方面,德意志銀行等受到美國監管部門的處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國銀行業的國際聲譽。

具體着眼德國商業銀行,其最新市淨率不僅跑輸歐洲銀行平均水平,也不及荷蘭銀行、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西班牙薩瓦德爾銀行。

反觀裕信銀行,近年發展勢頭頗爲兇猛。近三年,裕信股價接近翻了三倍,目前市值已接近600億歐元,爲德國商業銀行的三倍多。

接近裕信CEO奧塞爾的人士表示,奧賽爾渴望建立能與美國大銀行相抗衡的力量,但他準備耐心等待。

同時,裕信也引用了意大利前總理兼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幾周前發佈的一份報告,稱該地區需要能夠跨越國界的銀行,爲戰略產業提供融資,並與美國和中國競爭。

“敵意收購”還是“合理整合”

過於分散化,常常被認爲是歐洲銀行業的一大弊病。美國和歐洲銀行業總資產規模接近,然而歐洲前50家銀行的股票市值只相當於美國前五大銀行。單是摩根大通一家美國商業銀行,其股票市值相當於歐元區 12 家頂級銀行的總市值。從盈利能力來看,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銀行業也有着比歐洲同行更好的表現。

因而,近年歐洲銀行業正興起整合的呼聲,認爲歐洲需要通過收併購打造能和華爾街抗衡的銀行業巨頭。今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呼籲加強銀行業整合。

摩根大通分析師日前表示,德商銀行被收購可能引發歐洲銀行業更多併購,從而提振被視爲收購目標銀行的股票估值。

不過,對於近期裕信試圖收購德國商業銀行,德國卻表現出強烈的反感情緒。

朔爾茨上週一譴責道,不友好的攻擊、惡意收購對銀行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德國財政部長也表示,對一家“大型的、受到嚴格監管、結構複雜的銀行採取過於激進的行動是不明智的”,而且財政部也告知裕信銀行德國政府“不支持收購”。

德國商業銀行這起跨國收購案之所以在德國引起如此大的反響,胡春春認爲,一來對德國人來說是一個心理衝擊,德國商業銀行作爲德國傳統的大型企業,某種程度上可視作德國經濟的代表,現在要被意大利這樣的南歐國家控股,心理上可能會難以接受。此外,收併購往往涉及部門的簡化收縮,裁員通常在所難免,自然會讓德國商業銀行的員工和工會緊張。

日前,德國商業銀行監事會成員也表示,希望能夠避免惡意收購,並表示如果收購成爲現實,可能會造成大量裁員。

AlphaValue 銀行分析師David Grinsztajn指出,銀行業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外國人接管銀行業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對於德國來說更是如此,因爲它是一個有着強大野心的強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沃達豐惡意收購德國大型鋼鐵公司曼內斯曼,讓一家老牌德企湮沒於歷史煙海中,多少給德國人帶來一定心理陰影,忌憚外部收購。但是近期裕信對德國商業銀行的收購,是不是構成如朔爾茨所認爲的‘敵意收購’,我認爲影響很小。”胡春春表示。

實際上,在不少機構看來,這起收購案將帶動歐洲銀行業資源的高效整合,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據高盛最近的分析報告,裕信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的合併將使德國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降低15%,相當於節省約8億歐元。如果合併順利進行,合併後的新銀行巨頭將管理約1.3萬億歐元的資產、近7000億歐元的貸款和8750億歐元的存款。合併後的業務將產生約123億歐元的淨利潤,而德國在合併後實體的業務中將發揮核心作用。

歐盟也傾向推動區域的資本一體化。歐盟委員會發言人Veerle Nuyts強調,合併可以增強銀行的韌性,使其資產多樣化並簡化運營,這可以使銀行追求更高效的業務模式,並在數字化方面投入更多資金。

最終收併購能否實現,還是要看歐央行批准裕信持股比例增至29.9%。前高盛併購銀行家Thomas Schweppe認爲,裕信和德商銀行的糾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一年或更長時間。他指出,這是一個漫長的拉鋸過程,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進行談判,以找到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但一些評論觀點認爲,無論合併最終是否實現,這次收購案將會是歐洲加快構建銀行業聯盟的一個“分水嶺”。